坚持原创‖54篇
▼
记得2001年大学毕业论文,我选的题目就是「企业文化」。泡在图书馆里查找各种资料,满满的笔记厚厚一摞,认真至极。
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是为一家做兽药、饲料添加剂的动物保健品企业做企划。
那年头流行企业文化啊,企业形象啊,没有一套vi手册,没有一套企业文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办了企业。连这样一个面对村镇经销商销售的企业,都不能免俗。
头一次真正做企业文化,尤其卖力。把当时著名企业的、同行业的企业文化都做了一番笔记。
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口号讲究押韵对称、字数对等,愿景都很宏大,包含的条目很多但普遍短小简洁。

和名片一样,不在乎多少人看,主要是拿出来撑场面、显格调的。
直到现在,不少企业官网仍然有企业文化这项,也一直遵守着约定俗成的格式。
甚至很多企业,都是老板亲自捉刀挥洒而成。(老板自己张口即来,员工们说的磕磕绊绊)

企业为什么要有文化?有没有实际意义?
先看完下面这两段电视场景。
▼
第一段电视场景,要说的是《大秦帝国之裂变》里老秦人的风骨。
嬴渠梁,秦国之主,接手的企业濒临倒闭,随时都有国灭人散的下场。天下诸侯没谁看得起,嘲讽又穷又破,但真是大军压境武力相逼,老秦人都能死战护国,轻易灭不掉。

先看企业实力。士兵们都吃不上饱饭,大批饿死。竞争对手来打,需要靠大伙募捐钱粮。打完收拾战场,战死的士兵们穿的是漏脚趾头的布鞋,穿的是粗布麻衣,肚子里装的全是草。(那场面看的心酸泪奔,不忍放图)
按现在的眼光可以如此解读:跟着这样的老板,倒贴钱还要玩命,一家老小也换不来温饱,甭管实的虚的,啥都给不了。
再看企业命运。一到冲锋陷阵,个个红了眼,竞争对手啃不动还劳民伤财,觉得面子挂不住索性不搭理了。趁着这机会,这帮老秦人跟着商鞅撸起袖子一起干,还改头换面变成强秦。
给最差的条件却爆发出最强的力量,眼看着就一败涂地,却偏偏死里逃生还大放异彩。
这么不合逻辑,不可思议,背后支撑的一定是精神力量,这就是国家文化。

老秦人的文化就是八个字: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在赴死的时候喊的是这句话,在执行国君命令的时候还是这句话,在舍弃个人利益的时候依然是这句话。
老翁奉行这八个字,妇孺践行这八个字,就像一个主心骨,从君到臣再到民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贯穿了从弱到强的全程。
商鞅有句话很经典:秦国之力不在兵,而在民,人人可战,人人能战。
这是文化的力量,难以用武力降伏的力量。(属于老秦人的赳赳战歌,热血沸腾)
反观强国魏国,每次喊的口号都是“大魏国万岁!”走形式不走心。
除了滋生自己的强国优越感,自以为是轻敌以外,没有起到任何益处。纵是强国强军,还是逐渐没落,倒下了就再也没有爬起来。
▼
第二段电视场景,来自于《当家大掌柜》里一群酿酒的师傅们。
有个大掌柜叫肖子富,他在一个叫尽善村的酿酒重镇,做一个姓史的家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当时的市场情况是,一个村家家都会酿酒,霍、史、卫三个家族实力相当,互相较劲。
最后,肖子富统一了整个市场,实现了一条街,一个铺,一个东家的大一统局面。
为什么胜出的是他带领的这个家族企业?
因为企业文化。
每次酿酒之前,所有的伙计师傅们都会背诵一遍祖训,他们对酿酒有了敬畏,他们酿出的酒有魂,无人能敌的产品品质独占鳌头。
每次酿酒之前,还会有个庄重的仪式,对虔诚信奉的关公跪拜,情义为先,尽忠守志。
这些朴实的酿酒师傅们口口相传:人品如酒品,做人不义不配酿酒,这行也就混不下去了。
所以这个家族企业,从东家到掌柜再到伙计,有共同的信仰和为人处世准则,这变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后来被官方势力恶意收购的时候,竟然出现了无人酿酒、全部罢工的局面,他们齐生生的喊着:我们不答应!
用枪指着,用权压着,无力反抗的时候也不放弃对文化的坚守。这些师傅们说:我们是拜过关老爷发过誓的,不能背弃祖训。
与其说这是一个家族企业,倒不如说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在做一件酿酒的事,而被打败的其他两家,还是以利益导向的商业模式,私利为先、人心不齐,背主求荣屡见不鲜。
▼
企业有没有文化,不是看官网上有没有这个板块,这些走形式的文字。
当然也不是老板心血来潮,写下的个人抱负和伟大宏愿。
文化不来自于外部强加,而出自于内部吸引。
有价值的企业文化该符合以下特征:
1.群体共同认可。
2.朴实真挚,发自肺腑。
3.能引导群体的行为准则。
4.能爆发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5.能长期信守不因人因时而变。
▼
不懂可以,请别曲解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