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头”:
深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二大队
“闪电”行动小组组长:
市公安局警务实战专职教官
停车场交易与撞车逃逸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7时,罗湖区太宁路与爱国路交汇处的某停车场。负责“送货”的嫌疑车辆转了三圈之后,终于挑了一个相对较宽的位置停下来。小个子的司机下车,走到距离车子几米远的地方,点上了一支烟。
从当天下午5时开始,我们就做好了埋伏。坐在熄了火的车里面,仅仅把窗开了很小一道缝,很热。
果然,“接货”的车辆很快也靠上来,与“送货”车并排停好。刚才正在抽烟的小个子司机摁住遥控器,“送货”车的车尾箱向上打开,里面露出一个编织袋,我们知道里面可能装有毒品。“接货”车下来一个黑衣男子,疾步走近“送货”车尾箱,拉开袋子看了一下,然后准备用最快的速度将编织袋提走。
但他不会想到,我们的速度更快。我和队友冲出来,将黑衣男子控制住。站在旁边的小个子看到,撒腿就跑。没出20米,同样被民警摁住。在停车场,10名嫌疑人落网。
我知道,在不远的地方还有一辆车,里面可能装有现金毒资。等停车场毒品交易完成,那边马上给钱。所以我们尽量将抓捕的声音放低,但还是出了岔子。运送现金的司机“饭仔”似乎嗅到了危险,立即发动他的高档轿车逃窜。
我们的行动组几乎同时启动汽车,想要截停“饭仔”的车。在并驾齐驱的状况下,“饭仔”拼命用车头撞击我们的车,猛轰油门,凭着更好的车辆性能,加速逃离现场。
躲在门内的是亡命之徒
这起贩毒案代号“110”。深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发现一伙境外人员伙同几个粤东籍男子长期在粤港两地贩卖毒品。经过两个多月的侦查,禁毒支队掌握重要信息,该贩毒团伙在当天晚上将有一宗大交易。
毒品已经被我们成功缴获,剩下的,就是要找到驾车逃跑的那名嫌疑人,以及用来交易的毒资。很快,在深南大道某花园门口,我们发现了“饭仔”遗弃的车。经检查,车后座的旅行箱里剩余118万元人民币现金,“饭仔”应该是在慌乱中从驾驶位回身随手拿了2万元,然后弃车而逃。
随后,我们的同事开始通过周边视频探头的录像,一帧一帧查找“饭仔”的下落。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海量排查,我们认为嫌疑人进入了布吉某出租屋,这里住着“饭仔”的妹妹和妹夫。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确认,“饭仔”肯定就在他妹妹位于此处的家中。
此时已是第二天凌晨3时30分,准备行动。
嫌疑人妹妹的家在3楼。在征得相关人员同意后,我们打开了2楼尚未租出去的房间,户型与楼上嫌疑人躲避的房间完全相同。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为了保证安全。从普通人角度看,屋内屋外只隔着一扇门;但在我们眼里,这一扇门可能就隔着生与死。如果对现场环境不熟悉,我们在和嫌疑人的交锋中,很容易就会处于下风,从而带来危险。
要知道,像“饭仔”这样的毒贩都是亡命之徒,很可能持有武器。
追求“没有波澜”的“搞定”
凌晨4时,布吉某出租屋3楼,房门外。楼道狭窄,光线极其昏暗。里面有一名可能持有武器的毒贩。
这不是演习,机会只有一次。
我们“闪电”行动小组5个人配合,一名同事使用照片里的破门锤强力破门,这个步骤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就会留给嫌疑人反抗的时间。成功破门后,另一名同事将盾牌作为移动掩体,我负责持枪突入,后面的同事负责控制。大概只花了十秒钟的功夫,已经完全控制场面。
嫌疑人坐在床上,没有脱衣服,看得出随时做好了反抗或逃跑的准备。但现场的“饭仔”显然愣住了,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束手就擒。
真实的抓捕,几句话就能说完。而实际上,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间。能够如此顺利拿下毒贩,一方面得益于我们“闪电”行动小组平时的实战演练,队员之间配合默契;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警务装备的升级和使用,能给犯罪嫌疑人最大程度的震慑。
从警十几年来,我大概经历过大大小小起码200个抓捕现场。作为市公安局的警务实战教官,我常常给学员讲,每次行动,我们追求的是“没有波澜,顺利搞定”,在逼不得已的情形下才可能上演电影里那种枪林弹雨的遭遇战。
毕竟,我们每名警察不仅仅是一个人,背后都有牵挂着我们的家人。
延伸阅读
“闪电”小组,行动尖兵
缉毒民警是“刀尖上的舞者”,也是“黑暗中的夜行人”。由于缉毒行动风险高,一直以来缉毒民警牺牲率、负伤率在所有警种中居高不下,仅2016年,全国缉毒民警牺牲人数便高达57人,其中广东、广西、云南三地缉毒民警牺牲人数占全国比重最大。

去年5月,在禁毒支队精心筹划下,由十名精兵强将组成的特别任务行动小组应运而生,小组代号“闪电”。该小组为非常设机构,平时队员主要从事日常侦查业务,每周进行一次专业训练,遇到高风险行动任务时才根据指令进行快速集结,专门负责强力突入室内、行进车辆拦截以及危险对象抓捕等高风险任务。
由于禁毒工作的特殊性,非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民警,很难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强大的抗压能力、丰富的现场经验以及默契的配合。因此,成立这支队伍,就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业武力装备训练、战术训练,培养队员的沟通、配合、谋略、协同意识,使之成长为禁毒战线上的行动尖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禁毒工作的隐蔽性、随机性等特点,缉毒民警在大多数行动中都很难做到重装出击。针对这一特点,“闪电”小组也着重培养队员在轻装下的专业行动能力。大队长说,“虽然我们是把‘闪电’小组作为尖兵来培养,但并非因为他们的武力装备有多先进,而是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战术意识、协同意识。在我看来最深层次的协同便是‘我与你并肩作战,你把生命交给我,我用生命捍卫你’。”
“闪电”小组率先打破常规的培训模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哪里弱补哪里”的原则,有的放矢举办小班式专业培训。比如在进行“突击入屋方法和技巧”训练时,就连撞门抡锤的动作、幅度都要经过大量反复细致的练习。
“闪电”小组成立至今,已成功执行12次高风险抓捕任务,行动中先后有三名队员负伤,无一人牺牲,共缴获仿制式手枪2支、子弹4发、管制刀具6把。
(原标题《探寻照片背后的故事 | 这道门,可能决定缉毒警的生与死》)了解更多请登录 必达 http://b2b.bida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