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阿里巴巴希望上市部分的股本占总股本总量比较小。因此,对上市地点的最终选择上,马云表示,“可能取决于哪家交易所能够对阿里巴巴的计划更加宽容”。
此后,马云在内部大力整顿了一年多。2013年,当他春风满面地带着阿里巴巴集团所有业务向港交所发起二次上市时,没想到热脸贴在了冷屁股上。
阿里巴巴内部人士透露,涉及员工期权的折股方案也因香港或者纽约上市而不同,因为发放期权的方式不同,在美国上市不需要折股,在香港则需要。也就是说港交所为了保证投资人的权益,实行的是同股同权制,说白了就是有多少股份就有多少决策权。
于是,它拒绝了阿里巴巴,最终阿里被迫登陆美股。
在失去阿里巴巴之后,港股股民喊出了“没留住阿里巴巴是香港证券业耻辱”的呼声。
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直言:“前几年没有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很重大的错误”。
“阿里巴巴回家”
阿里巴巴回家,为香港雪中送炭!
11月13日晚上,阿里提交赴港上市文件,正式确认登陆港股。至此,传了半年的“阿里巴巴回家”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很多人说阿里选的不是时候,殊不知在兵荒马乱中,阿里巴巴这一声高喊“回到香港”,稳定了多少人的心,温暖了多少人的心!
由于阿里仍然在美股上市,所以无需再次走一次流程,它一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就能立即挂牌上市。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登陆港股的时间大概率就在这个11月底。
——图:张勇关于阿里赴港的内部邮件
古来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寡,阿里这一大车薪炭来的正是时候!
按照阿里目前4750亿美元的市值,折合成港币是3.7万亿,比腾讯目前的3.05万亿市值高出6000多亿。
阿里巴巴带给香港的,远不止这3.7万亿市值那么简单,因为它给港交所带来的是一个新时代!
“亡羊补牢”的港交所
2018年4月份的最后一天,港交所修改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上市,即日开始生效。
就这样,阿里巴巴以一种远走他乡的悲怆,倒逼港交所亡羊补牢,完成了与互联网的接轨。
港交所实施“同股不同权”制度后,仅过两天就尝到了甜头。
5月3日,雷军带着小米赴港上市,创造了港股最大IPO记录。在小米的股权结构中,雷军持股28%,绝大部分股份都在投资机构手里。
如果港股还未开化,那么小米又是一家抛弃它的科技公司。
几个月后,仅持美团11.4%的股份的王兴带着美团奔赴港股,他来到港股同样是因为制度可行了。
我们看到,一年半前港股市值的前50位基本都是银行与地产的天下(腾讯唯一例外),现在它终于接入时代基因,踏上了互联网的末班车。
阿里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巨头之一,毫无疑问它的回归将带领更多美国上市的企业回到自己国家来。
2019年5月,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使用“远走的人总有一天要回家”来形容像阿里巴巴一样在美国上市的内地公司,并且欢迎越来越多像阿里巴巴这样“远走”的公司到香港第二上市。
到目前为止,百度和京东都不约而同传出了“回家”的流言。
更有盼头的是,港股制度跟上来了,一大波中国的互联网和科技企业都在赴港路上。比如估值万亿的蚂蚁金服、估值五千亿的字节跳动,还有滴滴、大疆、快手……都会将香港列为上市首选。
《华尔街日报》已经发表评论:“阿里此次上市对香港来说将是一个安慰。”路透社同样认为:“阿里选择香港,将被视为对香港的一大提振。”
为何还要二次上市?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表示,美股估值存在泡沫化,资本市场对美股见顶的预期越来越高,“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也是阿里当前在资本市场的最好选择”。
盘和林指出,在港股上市后,首先最直接的是有助于市值的扩张,“假如内资可以购买时,对阿里的市值可能有很强的支撑作用,毕竟国内对阿里这样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估值应该非常高”。
其次,多元化融资渠道将有助于阿里未来在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增加流动性之后,阿里将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AI等核心技术,这也将对阿里的未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另有分析人士表示,香港是阿里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2016年,天猫首次走出内地,在香港启动当年的“双11”购物狂欢节,成为国际化落地之举;2018年,菜鸟宣布将要投建的香港超级ehub,作为全球6大ehub节点之一,同样包含着国际化战略意义,“阿里更善于开创性的谋势,从长远来看,香港可能更适合‘中国方案’的全球价值输出”。
同时还有言论指出,阿里在港股上市可能取代港股市场的“定海神针”,若“新老交替”成功,将对香港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毫无疑问,阿里巴巴的“雪中送炭”对于港交所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将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从此香港作为亚洲互联网科技中心的地位再也无人能超越。
我们期待阿里更好的未来,也祝福香港,可以早日重回平静并开拓出新的繁荣征程!
更多资讯请关注聚商圈官网、壹创新商学App、聚商圈订阅号、聚商圈集团微博
聚商圈官网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表箱 http://www.bidadian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