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小丑》的第一个瞬间,我竟然想不到该如何形容它带来的巨大震动。唯一能确定的直观感受是: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年度最佳!
一部绚丽精湛的类型动作片,放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中极为应景。
任何一部好电影的成立前提,首先是抛开话题性与种种外延探究,剧本要足够杰出,我敢说《小丑》正是这种好电影。

这部获得今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影片,在播放前10分钟就呈现了极完美的运动镜头:装扮成小丑举着大促销广告牌的亚瑟,被不良少年抢走了牌子,他一路穿越车流人群跑去追——剪接与节奏之精准流畅,足以作为街头追逐戏的范本。
而后两场地铁戏的视听语言同样出色:亚瑟第一次开枪杀人的情绪爆发,完全是靠忽明忽暗的地铁光效去推动。后来警察追捕他时,地铁已被戴小丑面具的抗议市民迫爆,小丑混入了无数张小丑面孔里,脱身过程则拍得一气呵成......

口碑为何爆棚?
纵观《小丑》本身,它是以DC漫画《蝙蝠侠》的大反派小丑为单一主角的小品电影,并非大制作巨幕。但也就是非大制作的模式,反而让制作团队得以发挥出最大的自主权,让该片成了一部重心明确的电影。
《小丑》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贯彻了华纳影业操作DC文本的精神——有别于漫威的纯娱乐性,要求深度与黑暗。
《小丑》不但完成这个目标,同时也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性。更出人意料的是,一部深沉、缺乏大场面的英雄电影,不但拍成了艺术电影,还获得全球票房的佳绩。
截至目前,《小丑》全球票房快突破10亿美元大关。

在这些傲人的票房成绩之外,《小丑》更可以被视为一部审美意义上的“无杂质”电影,它不但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超级英雄片,反而更像一部社会写实犯罪片和具有强烈舞台美感的独角戏。我认为影片中最美的部分,是小丑那些浓墨重彩的绚烂独舞——每一次都与杀人有关。
亚瑟·弗莱克蜕变为小丑,始于在地铁里杀死了三个殴打他的IT男。
事后他躲进公共洗手间狂吐不止,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小丑残妆,不由自主对镜起,舞宛如一场优美的登堂仪式,DC的超级反派,从这刻开始现出轮廓。其后小丑的每场独舞,都伴随暴力人设的更进一步确立——在家杀掉前同事、地铁里引起混乱警察被群殴、脱口秀现场的大爆发。
直到最后一呼百应成为DC高谭市的邪恶Icon。每个反派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英雄,而从人物传记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让人完全沉浸其中的感染力主要得益于杰昆·菲尼克斯能量密度惊人的完满演绎。

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分析。
《小丑》是讲述蝙蝠侠反派人物小丑的起源电影,主轴瞄准美漫迷与英雄电影的基本观众,以索尼影业《毒液:致命守护者》的前例来看,即使电影再烂,被漫画迷与一般观众骂到臭头,都保证有破亿美金的票房。
《小丑》一开始在制作上便确定不会亏本,而目全球票房快突破10亿美金,是电影史上难以想像的纪录,这得归功于漫画原始人物的助威。特别就漫威迷来说,在《神奇女侠》外的接连几部DC烂作,竟然出了一部好片,自然会激起广泛支持,也带起了票房效应。

而《小丑》上映的时间,正好接续商业大片的淡季,是观众皆已从暑期的大片获得满足后,各家大片接连上市的时机。而一个讲述社会革命、个人精神问题,又狂飙演技的艺术好片,观众群即跨越了单纯的英雄电影观众,连追求人文精神的知识份子影迷也会买单。
特别是在英雄主义爆炸的多元世代,跨界的类型结合对不同族群,本来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加上影片前期宣传给力,观众也给予普遍好评的情况下,口碑与媒体的加成效应,才让该片一飞冲天。

而《小丑》的剧情可谓精雕细琢,以心理分析的方式,把一个失意的小丑、脱口秀演员,从他的社会环境背景着手,以各类情节的推进,逐渐恶化其精神状况,让他在电影结束后,成了肆虐高潭市的大魔头。
永远也挣脱不了的社会阶级、贫富差距,以及所有人冷漠的忽...视这全是犯罪的深渊。一个小丑能做些什么呢?一群小丑却能倾覆一座表面和平的城市!
而这些情节推进,以社会改革、个人精神状况的核心,来完成小丑诞生的理由。这让《小丑》获得影史上罕见的成功,但相对来说,也让《小丑》偏离了《蝙蝠侠》系列的意涵。

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将近80年来,小丑的银幕形象大抵维持在绿发红唇、白肤狞笑这些与初登场时相去不远的特色,但角色的表现性格在漫画、动画、影集及电影中变化过几次,有的比较像是优雅的罪犯,有的十分残虐暴力,有的热衷于胡搞瞎闹的恶作剧,有的相当心思缜密。无论哪种样貌,作用都是与故事里极力维持某种秩序的蝙蝠侠形成对比。在《小丑》中,小丑的形象和蝙蝠侠就大相庭径了——从光线忽明忽暗的车厢里,黑白色像映照出当红脱口秀的萤幕里,充斥着单一的棕与灰的城市里,无一不显现小丑装扮在这样的世界观里,如何的不相衬,如何的不相容。
而且《小丑》讲的不是亚瑟如何慢慢变坏,而是他如何一步步认清自己,最后透过扭曲的手段获得肯定。杀了潘妮之后,亚瑟明了自己一直被错误的信念所困;而在莫瑞的节目里,原来打算在镜头前自戕的亚瑟改变想法枪杀莫瑞,显示本来自认难以见容于社会的亚瑟决定:与其服从社会压抑甚或伤害自己,不如接受自己,改为伤害他人。

从这方面来分析,《小丑》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条不断递进的单线叙事:一个生活在底层有妄想症的精神病患,究竟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十恶不赦的代言人?所以重点是怎样把弱者的痛苦压抑叠加到令人信服、让观众的情绪完全跟随小丑起舞。
在电影中,小丑是一个靠扮演小丑维生的诗意脱口秀演员,他因为童年的家暴影响了精神状态,与人群格格不入,自以为有病。在罹患思觉失调与妄想症的母亲的教养下,他以为只要能逗人笑,或自己能笑,就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但生命中人群的冷漠、对弱势的歧视,却让他更逼近疯狂。
剧本巧妙的层层推进,从高谭市充满恶意的街道,到没有人情味的职场、出卖自己的同事、被删减的社福咨商预算,累积到小丑在地铁上被华尔街经纪人找麻烦时,让他掏枪一举击毙三人。这是全片第一个爆点,让小丑开始意识到,只有打破社会加诸于自己的无形压榨,他才可能获得自由。

反抗主义的喜剧电影
成为小丑之前的亚瑟一直在不断被侮辱损害与践踏:养母虐待,父亲缺位,同事背叛,路人群嘲。梦想受尽奚落,生活困于烂泥,没有任何人在乎他的任何感受,哪怕是为他进行心理治疗的社工,都从没真正同理过他脑中的任何念头。
人生只剩下彻底的悲伤时,他却无法自控只能大笑,并因此招致更多难堪羞辱与暴力对待。
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存在的亚瑟,化身杀人小丑,反而在高谭市刷出了存在感。他在精神崩溃边缘徘徊了大半生,直到终于被逼疯,才获得了自由。
其后,他身姿轻盈在城中狂舞,顺利逃脱警察追捕,本想在电视脱口秀里自杀,却意外把直播现场变成了自己的主场。一个私领域的loser面对镜头狂飙出各种充满公共性的质问。看到这里有些观众大概会觉得这场戏过于规整、正确与流畅,太为了控诉体制而爆发,和前面亚瑟个人化碎片化的表现有些断裂。但其实也正是这场戏,让他华丽转身为小丑:他不再语无伦次,而有了一套完整论述,更由此凝聚出了底层大众的共鸣,成为高谭市的反派灵魂人物。

愤怒的抗议者撞向警车救出小丑,再把他奉上神坛,高谭摧毁了亚瑟却成就了小丑。
当最卑微的蝼蚁被整个社会的恶意伤无可伤时,也就崛起成为新的恶质象征。一破一立,旧的秩序与规则被打破,暗夜里的漫天火光则刚刚点燃。
亚瑟是个难以融入社会、难以理解人间规则、甚至潜规则的角色。
他生活在绝大多数人与他不同的社会里,没有得到有用的协助,人生本来是可能被压迫至死的悲剧;但当他认清自己的本质、他的作为又连结了阶级愤怒之后,亚瑟的人生几乎可以说翻转成了喜剧。
所以实际上《小丑》是一部关于反抗主义的喜剧电影。
亚瑟最初在地铁杀人,就是退无可退之下的绝地反抗。以暴制暴的逻辑当然不值得鼓励,但是如果不反抗就只能等死,那到底要如何抉择?如果对整个系统的结构性暴力视若无睹,而只聚焦于个体滥用暴力的失当,这个世界难道会变得更好吗?因而这部电影真正强大的力量,或许在于银幕之外,它与现实世界的困境与构成了种种互文。

小丑一直想成为知名脱口秀主持人莫瑞那样的喜剧明星。他在母亲的影响下,也产生妄想,希望他的人生可以如梦一般真实。但莫瑞却以小丑在自己脱口秀大笑病发作,时被众人耻笑的影像为笑点,并邀他上节目。这让他决定自己要死在视同如父的人面前,离开这个世界。
在这里,《小丑》剧本有个绝佳的设计:
因为地铁杀人事件,激化了高谭市隐藏的阶级对立与贫富差距的危机,小丑成为了社会革命的象征。在小丑杀死自己母亲后,把手枪嫁祸给小丑的同事去慰问他,激起了小丑内在的报复感。他动手杀了嫁祸的同事,并把一直都对他和善的侏儒同事放走。此时他想要自杀的想法就已经动摇。
不得不佩服《小丑》的编剧托德·菲利普斯,大师级人物。

菲尼克斯的精彩演绎
《小丑》的剧本层层推进,把一个本来只是精神障碍的社会弱势者,在个人处境与社会压迫的状态下,透过一连串的意外,转变为一个受罪犯崇拜的大魔头。
编剧构思严谨连贯,实在高明!在英雄电影中,竟然只用一把左轮手枪就完成戏剧效果,是足以成为编剧教科书的伟大成就。但反过来说,这也成为了《小丑》难以传达《蝙蝠侠》原作的包袱。
为什么?因为小丑是来自漫画的人物,他有其角色性格与背书印象。

在《蝙蝠侠》原作当中,小丑是一个绝对恶的象征。
小丑象征无序、混乱、邪恶、无同理心。可以说电影版的历任小丑,都诠释了原作的这个精神。
小丑的恶行根本不需理由,不用童年创伤,也不用精神疾病,他就是纯粹的邪恶而已。而且在漫画中让蝙蝠侠吃尽苦头的小丑,是个高智商的超级罪犯。
但以本片的剧情来说,小丑的出身与他所有的行为反应,显示不出他有任何高智商的成分。当然如果电影拍摄续集,可以透过编剧技巧让他脱胎换骨。但电影本身的所有资讯,都只显示出《小丑》的小丑不是蝙蝠侠的小丑。如要比较,《黑暗骑士》的小丑才真正符合原作该有的样子。

杰昆·菲尼克斯在《小丑》整体的完成度中相当出色,他不仅完整塑造出一个精神与命运饱受曲折的个体崎岖历程,更透过肢体与表情上肌理牵扯,牵扯起每一位观者各自生命历程里或多或少的阴暗面。

我们眼睁睁看着一个集所有悲剧于一身的可怜人每天只能无法自抑地狂笑,看着他在浑圆的叙事结构里一步步走向崩溃,再把高谭市的疯狂一齐点燃。
如果不谈小丑在漫画跟电影的差异,本片可说几无缺点。
如果真的要挑毛病,大概只有剧情扣得过于紧密,每个动作都太理所当然,而少了想像空间。
如果今天饰演小丑的演员,演技不够好,观众可能比较能看出剧本紧密的窒息感。偏偏菲尼克斯展现了可谓出神入化的演技,以艺术片式的近景深,让他展现各种情绪表情的独角戏,可说左右了《小丑》的灵魂。

所以许多观众把《小丑》视为菲尼克斯的生涯巅峰。
但其实,菲尼克斯在《小丑》的表现可能还不如他的前作《大师》。他在《大师》饰演一个邪教教主的朋友,一样有童年阴影,也有精神疾病,他加入教团以为可以治好自己,却活在一个混沌的骗局中,就这样活着。片中,菲尼克斯面对教主的心理咨商的独角戏,可说超越《小丑》片中的多数片段。
但《大师》是部相当冷门的艺术片,背后并无DC漫画的背景加持,自然关注者少,大家也就以为他最好的演出,就是在《小丑》里的亚瑟一角。

突破英雄电影守则
观影过程里,我在内心不断感慨“这真的是一部非常震撼的作品“。
情节紧凑没有疏漏,视听语言畅顺纯熟。无论从技术还是美学角度,《小丑》都堪称年度最佳。

作为一部气质复古的DC超级反派“崛起”记,《小丑》之迷人,更在于它指向了一条暗黑版的灵魂自由之路。从彻底恶质的环境中自我解脱,把人生的独角悲剧转化成高谭市的集体狂欢。它远比当年克里斯托弗·诺兰「蝙蝠侠三部曲」最后一部《黑暗骑士:黎明升起》里体制外的正义和正邪模糊的设定要更前卫。
因为《黑暗骑士》至少还打算靠集体行动拯救瘫痪的城市,而《小丑》则旨在召唤出邪恶偶像倾覆城市。
重新定义小丑源起的过程里,其实深受马丁·斯科西斯《计程车司机》的影响。
Joker是个和Travis一样孤独渺小毫无存在感的人物,他们都真心想过死,但反讽的是最后却也都因为释放了他们的反社会人格,从而逆袭突围变成英雄。Joker最终在电视直播镜头前开枪射杀脱口秀主持人。
足以看出《小丑》里个人故事所汲取的精神资源。

就《小丑》电影本质来说,它突破了英雄电影问世以来的几个重要守则。
它无视漫威逻辑,把漫画人物设定的角色元素,淡化到仅存小丑、高谭市、蝙蝠侠的家世几个元素。这让编剧有极大发挥的空间。所以观众才会觉得《小丑》内容多元化。
电影采艺术片的风格,把英雄电影中必有的动作元素降到最低。
即使是艺术性、口碑、娱乐性俱全的布莱恩·辛格《X战警》系列,虽然也让动作戏的部分简化不少,但每部片的前后也还是有固定节奏的对战。但《小丑》无视于这样的原则,严格说全片真正的动作戏只有四场:地铁的杀人事件、虐杀小丑同事、逃避警方追捕,以及最后枪杀喜剧节目主持人。而每一场的冲突都是以艺术片的逻辑,让动作戏成了铺陈角色心境的动作,而非是英雄电影中的“因为角色职业而非得有的战斗”。
这两点让《小丑》成了很特别的电影。
而它的电影叙事,也颇有可观之处。

《小丑》并不是那种直接带来弥合与修复创伤的电影,它的强大力量源自把伤口的脉络彻彻底底摊开来供人检视。我们当然可以谴责个体暴力的放肆不受控,但如果这种谴责脱离对既有秩序与制度暴力的批判,其实同样缺乏建设意义。
没有哪一种邪恶,可以脱离其诞生的恶质土壤。付诸耐心去厘清恶的来处,至少可以在下一个小丑诞生之前,让他心底那些恨意不至于燃烧成毁天灭地的熊熊大火。
总的来说,《小丑》从编剧、美术、演员,甚至是导演,都做出了最精彩的诠释。
所以让该片成为今年几乎是最受人赞赏的电影,也一举以英雄电影的身分,拿下了威尼斯金狮奖。虽然暑期创下影史票房纪录的《复仇者联盟4》,是更进一步横扫全球的大片。但《小丑》目前的声望,却也表示人们并不只想获得漫威电影那样,纯粹精致的娱乐片,还想要多一点内在的升华或其他。
而《小丑》结合DC漫画的娱乐背景,加上心理分析的艺术手段,就填补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待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提名。
了解更多请登陆 水泵 http://dg.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