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 星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飞夺泸定桥,无疑是红军长征史上惊心动魄的一页。 从冕宁到泸定,越过巍峨险峻的二郎山,历经7个小时,“重走长征路”省级党报联盟联合采访团来到泸定县,探寻当年那场荡气回肠的绝地之战。茶马古道上,由13条铁索牢牢拉住的泸定桥,稳稳横跨在大渡河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声震山谷。同行的四川日报记者告诉我们,红军先锋部队就是沿着这条险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飞夺泸定桥的。 穿行于川西群山之中的大渡河,水深流急,自古就是令兵家谈之色变的险地。1863年,就在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太平军7000余人错失过河良机,全军覆没在清军刀下。临死前,翼王石达开哀叹:“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72年后,一张大网正向着红军扑来。当时,中央红军仅剩2万人。国民党军部署大渡河会战的总兵力有20万人左右,是红军的10倍,其空投的传单上用特大号铅字印着“大渡河是红军的覆灭之地”。 对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悲惨一幕,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样清楚。只要过了大渡河,就再没有大江大河的天然屏障能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了。毛泽东说:“我们不做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7日,红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奉命从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出发奔袭泸定桥。一般情况下,3天行军160公里并非难事。可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绝壁上穿行,还要时时提防敌人埋伏,红军第一天只走了40多公里。第二天,军委又来急电,限5月29日夺取泸定桥。来不及休息的红军指战员匆匆嚼把生米、喝口冷水,昼夜疾行120公里。 5月29日,红军赶到泸定桥西桥头时,天还没有亮。守桥的川军“老爷兵”还在梦乡就被拿下,红四团不费一枪一弹便夺得泸定桥西桥头。然而,就在红军抵达泸定桥西桥头的几个小时前,国民党24军第4旅38团的两个营已经进驻泸定桥东桥头。国民党军一到泸定桥,立即动手拆除桥板,强迫老乡拿出麻袋填装河沙、石头以构筑工事。 “因为大雨,加上很多川军官兵犯烟瘾,拆除桥板的进度非常缓慢。”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副馆长夏芸说。桥板还没拆完,红军就突然出现在西桥头。敌人仓皇隔河射击,阻止红军前进。此时的泸定桥,部分桥板已被拆除,尤其是靠西岸的一段连一块桥板也没有,13条光溜溜的铁索在风中摇摆,寒气森森。而桥下,大渡河宛如张牙舞爪的巨龙,疾风不断掀起一个个漩涡,翻滚着向下游奔腾而去。 仗着天堑相隔,敌军集中火力封锁桥面,还不断喊话:“你们飞过来呀,我们缴枪不杀啦!”“有种的飞过来呀!” 敌人的挑衅,更激发了红军将士的斗志。危急关头,红4团从二连挑选出廖大珠等22名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向对岸冲击。三连连长王有才带领全连紧跟突击队,除携带武器外,他们每人夹着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突击队22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攀索前进,速度越来越快。接近桥头时,对岸工事中的敌人被红军勇士的无畏气概震慑,纷纷掉头逃命。 如今,站在泸定桥头,滔滔河水依旧。距桥600米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大道两旁,屹立着22根花岗岩石柱,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名夺桥勇士。然而走近观看,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两人是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右边雕像柱上刻着的名字是:刘梓华,江西宜春人。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讲解员杨梦梅介绍,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还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 因为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一仗,红军部队又继续向前,22名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都先后牺牲了。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文物,其中调查22名勇士下落就是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调查小组成员逐个认真看,突然眼前一亮,他们惊喜地发现一个叫刘梓华烈士的相片,其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调查小组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调查小组,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泸定县方面收到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其“军人登记表”履历栏中清楚地写着:1935年2月起,在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任副班长。而这正是担负飞夺泸定桥任务的连队。 杨梦梅告诉记者,从小在泸定桥边长大的她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小时候她不明白,长途奔袭、体力不支的红军战士到底是靠什么战胜以逸待劳的敌人,夺下泸定桥的。现在,已经为游客讲解了5年的杨梦梅早已找到答案。她指着一块写有“铁的意志、血的牺牲”字样的展板说:“红军能创造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正是源于飞夺泸定桥所体现出的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却永载史册。泸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楚凯告诉记者,每逢重大节日或活动时,县里都会组织党员干部到泸定桥追寻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2015年,泸定桥景区就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全县实现旅游收入7.8亿元。
了解更多请登陆 变频控制柜 http://www2.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