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学生体质令人担忧
近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届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列举了一些数字:在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军训第一周,晕倒者众多。
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考上大学金榜题名,然而,上了大学,身体却变得弱不禁风,这显然不是教育的初衷。对此,王登峰表示,为了弥补学校中体育教育的薄弱环节,将考虑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这就意味着,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提高学生体质也要成为教育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学生考分越来越高、身体却越来越弱的现象,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天津市教科院曾对天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孩子不是“豆芽菜”就是“小胖墩”,仅三成中小学生的体重为正常,且年级越高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越差,突出表现在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方面都难以“达标”。在体质测试中,有超过95%的初中男生引体向上不及格。去年9月,天津市教委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要求,建立起长效机制,其目的就是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少年时期:
抵御骨质疏松“黄金阶段”
孩子的特点就是好动,动不仅是为了游戏,更是为了长身体。孩子不运动,最直接的害处就是体质弱,容易生病,三天一感冒,五天一发烧,不仅严重影响学习,也为成年后的许多疾病埋下隐患。缺少运动还容易造成体形过瘦或过胖。体重超标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诱发因素,而体重过轻则容易导致疲倦、体力差、学习效率不高等。
此外,都说强壮的人生要有一副强健的骨骼,但不运动,强健骨骼便无从谈起。人的骨骼不仅是体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身高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肩负着维持生命的重要机能活动。许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病,但其实,抵御骨质疏松的“黄金阶段”却在少年时期。人在25岁之前,人体骨代谢非常旺盛,骨骼生长较快,到了35岁左右,会达到骨密度的最高点,也就是“峰值骨量”。随后的大约10年间,骨量的积累与流失会处于一个平台期,而后逐渐流失加快,骨密度也就开始下降。如果说,少年时期没有存下足够的骨量,那么,骨质疏松的发展就可以提前,症状也可能加重,导致人未老骨先衰。一项对161名9-20岁健康儿童及青少年桡骨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的检测结果显示,男生骨量发育在9-20岁期间呈显著持续增长,女生骨量增长则在16岁后出现减慢趋势。这项检测也提示,必须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就加以重视,人体50%的峰值骨量是在青春期获得,如在此时期达不到最佳骨量,对人一生骨骼健康的影响将是不可逆转的。而积累足够骨量的最根本方法,就是保证孩子在发育期里多晒太阳、多运动。
青春期:
身高的第二个生长高峰
除了强健骨骼外,运动对孩子的身高影响也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中,身高的增长主要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出生后的前两年,特别是出生后的第一年,会比刚出生时增长50%左右,第二年则可增长9-10厘米,之后以每年大约7厘米的速度,长到青春期。青春期是身高的第二个生长高峰,女孩在9-11岁、男孩在11-13岁时,每年身高均可增长7-9厘米,有的可达11-15厘米,青春期后,生长速度逐步减慢。
对于孩子的身高增长,体育锻炼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据调查,一年的体育锻炼就能使男孩子的身高比不锻炼的同龄者多长1-2厘米,而女孩子则多长2-3厘米,经常锻炼的小学生会比不锻炼者平均高5厘米左右。体育锻炼之所以能促使身材长高,一是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二是增强骨细胞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提高骺软骨的增殖能力,对骺软骨的增殖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同时,运动还会锻炼肌肉、骨骼,使之更加健壮。当然,运动的同时,均衡搭配的营养也要跟上。
运动建议
每天跑跳一小时
对儿童、青少年而言,运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可以更多地“寓运动于乐”,比如,家长带孩子多做些跑跳动作多的体育游戏,可以丢沙包、跳山羊,甚至跳房子、跳皮筋这些老游戏,只要是跑、跳、投的游戏,都对青少年健骨大有裨益。
游戏时要注意,每组运动应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最好每周能坚持6天,每天进行60分钟,每周至少有3天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此外,还可每天增加一些负重、抗阻等力量练习,比如跑步、跳绳等,但强度和运动量要适度。
对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专家建议多做一些摸高练习、爬杆或爬绳梯锻炼,也可以做上体前引、交叉伸展,或是跳绳、踢毽子、游泳等项目,这些训练都可以增加关节、韧带的柔韧性,有助于孩子长高,提高体质。
如果体能和精力允许的话,还可以选些运动强度大的有氧运动,例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量大小不必过于担心,只要运动后不影响睡眠,且休息一晚后体能很快能恢复即可。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巩胜男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表箱 http://www.bidadian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