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人格权编草案审议:“短信扰人安宁”该不该纳入隐私权?

2019-12-28 23:58:03浏览:65评论:0 来源:控制柜   
核心摘要: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姝)发短信侵扰他人安宁,这是否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23日,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民法典人格权编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姝)发短信侵扰他人安宁,这是否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23日,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时,这一问题引发部分委员讨论。

 

本次会议三审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章节,对隐私权作出如下定义“隐私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同时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同意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

 

对于上述规定,委员王超英说,草案对于隐私的定义,“我也能理解,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是为了和隐私的‘私’字对应得更好,但我觉得用私密的活动和私密的信息来说隐私时是不是太窄了一点?建议修改为个人空间、个人活动、个人信息,并且从这个角度讲,我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实际是我个人的工作或者生活的一种不被打扰的安宁状态,就是不得‘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是不是能够把‘生活安宁’也吸收到隐私的定义中去?建议研究”。

 

委员冯军提出,“以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的确是侵权行为,“但是把这种侵权行为放在侵犯隐私权中,在逻辑上不够严谨,这一侵权行为不符合草案对隐私权的定义”。他建议,将上述条款修改为,“以涉及他人隐私的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安宁”,即增加“涉及他人隐私”这一限制条件;或者“把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单独作为一种侵权行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生活安宁的权利,单独作为一条”。

 

委员王长河则提出,把“以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生活安宁”列入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似乎有些牵强,建议作一些调整。


新京报记者 王姝

见习编辑 李国君 校对 何燕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peidiangui/

(责任编辑:控制柜)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94药店被医保局查账 部门联动药店合规升级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