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分级处分制度 更见关爱未成年人的情怀

2020-01-19 17:36:36浏览:162评论:0 来源:控制柜   
核心摘要:  2月12日,最高检发布《2018—2022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指出,检察机关将深化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探索建立罪错

  2月12日,最高检发布《2018—2022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指出,检察机关将深化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探索建立罪错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家庭教育、分级处遇和保护处分制度。(2月13日新京报)

  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之一,而如何处置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又是这一难题中的焦点问题。分级处分制度,体现出最高检的智慧,更见关爱未成年人的情怀。

  如何处置未成年人罪错行为,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同样应当坚决打击,坚持惩罚和制裁的思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成年人身心状况特殊,犯罪原因有别,坚持教育、感化、挽救。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未成年人犯罪入刑年龄是否提前一直持续争议的原因。

  这种分歧归根到底,根源于对未成年人司法的特殊性和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处置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

  未成年人的认知和成长有其特殊性,我们之所以强调未成年人保护,就在于成人司法的一些制度、程序和措施会给身心特殊的未成年人造成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如果机构不专业、机制不健全,光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仅不能有效控制犯罪,而且可能制造出更多严重犯罪行为。这就需要对于未成年人非犯罪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预防发展为犯罪;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后进行专业矫治和帮教,预防其继续犯罪。

  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入刑年龄的问题,更是关心对其行为如何矫正的问题。此次最高检提出的办法,正是希望通过制度变革的方式,让问题得以纾解。很显然,不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犯罪,而是一些地方公检法在处理未成年人涉罪案件时情形区分不明显、对应关系不清晰,比如把刑法“不满十六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条款,曲解成了“不满十六周岁的不予处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治探索构建非刑事化处分与刑事化处分并行其道的二元化未成年人司法分级应对体系,从而避免对未成年人只采用惩罚性处分,以有效区别于刑事成人司法制度,使问题未成年人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促其顺利回归社会。比如,由于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尚未进入青春期,对家庭的人身依附性很强,原则上不应当脱离家庭环境,在家庭的配合下接受一系列的干预。12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由轻到重分别为不良行为、治安违法行为、触犯刑法行为。针对程度不同的行为,采取的干预措施也有差异。已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据行为的性质及心理行为偏常严重程度等评估结果,情况严重且必要的,可以判处徒刑,接受社区矫正或者少管所服刑接受系统的教育矫治。而在这样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检察官法治副校长,更有利于及时进行分级处理。

  总之,在降低刑责年龄还处在探讨阶段而难以实行的时候,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分制度,应该是目前最合适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治进一小步,社会进一大步,可以更好地让家长和学校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来。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器控制箱 http://3683.bidadk.com/kongzixiang1/

(责任编辑:控制柜)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火箭少女新歌Light跨界当代艺术 引爆流行营销新玩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