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101岁老人晚年专心慈善 13年内捐款近亿助学◣◇

2020-01-22 09:29:36浏览:0评论:0 来源:必达   
核心摘要:转播此图到微博新功能幻灯观看重新播放转播到微博隐藏查看图注进入大申社区查看原图 穿过富丽堂皇的公寓大堂,报上身份后,接待

ink href="http://mat1.gtimg.com/news/2009hd/hdPic_new_v1.0.3.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进入大申社区





        

穿过富丽堂皇的公寓大堂,报上身份后,接待小姐为记者刷了一下卡,电梯缓缓地抵达指定楼层,打开艺术铁门,保姆沈阿姨迎了出来。

躺在旋转式沙发上的主人张明为看到有人进门,欠身欢迎。如果不是熟人,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衣着普通、深居简出的101岁老人迄今已在13年内默默地捐了近亿元人民币。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豪,他没有选择在挥霍与享受中度过人生,甚至在晚年叶落归根独居上海之后还说动子女与他一起做慈善。而被问及缘何那么多年捐出那么多钱,张老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值得。本报记者 范彦萍

壮年白手起家 晚年专心慈善

市中心黄金地段的豪华公寓,尊贵典雅的装潢,雅致的古典摆设。如果不是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想象,沙发上坐着的那个貌不惊人的老人是一位身价上亿的慈善家。

“侬好,侬阿是上海宁?个么阿拉就用上海闲话讲好了。吾一定有问必答。”张老先生满口“老法里”的上海话。虽说是百岁人瑞,但神清气爽,只是听力有些下降,记者每问一句,需要一旁的侄子张忠言大嗓门“翻译”。说到激动处,老先生会突然坐直身体,身体前倾,滔滔不绝起来,说完还会爽朗地大笑起来,笑完了躺在沙发里歇歇,恢复一下元气。粗粗端详,老人看上去最多八十多岁,和蔼可亲、性格开朗。果然,老人的话匣子一打开,一段白手起家的奋斗史便倾泻而出。

原来,张明为的父亲是做纸业贸易的,从南洋中学肄业后,他子承父业做起了纸业生意,颇有商业头脑的他在当时的纸业市场已小有名气。上世纪40年代末,他放弃了上海的所有家产,举家迁往香港。此后,从香港到日本,从日本到巴西,再到美国,几十年海外游子的奋斗生涯,让老人的身家日益丰厚,但几十年的异乡生活也让其萌发了晚年落叶归根的念头。尤其是,他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些什么。

1999年,张明为老先生携夫人正式定居上海。甫一落地,他立刻召来了自己的侄子、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的张忠言,希望用毕生积蓄的很大一部分作为捐款帮助那些寒门学子,实现他们的求学梦。那一年,老人在美国买了100万美元的中国银行国债,每年有7%的收益回报,他将这笔收益捐给了南洋模范中学、复旦中学、宁波中信中学等学校,同时还向上海的交通大学捐赠了100万元人民币。之后,他的“慈善事业”便一发不可收,每年都要委托自家的“慈善代言人”奔走于各地,帮助经济拮据的学子们。

对人出手阔绰 对己克勤克俭

“我爸爸喜欢你的爸爸,他成绩好。”谈话间,老人突然开起了玩笑,调侃起了自己的侄子。因为小时候成绩不好,总被父亲数落,老人对读书总有一种难言的情结。尽管回国后张老为祖国日新月异的成就而欣慰,但他也看到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今年,在101岁高龄身板依然健硕的老人将几大学府跑了个遍。清华园、未名湖、复旦交大,一一留下了他的足迹。抱着相册,一页页翻开,这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微微笑着,仿佛在回忆今年的校园之旅。

“再多的钱,也只能住一居,再大的富贵,也只能就三餐”,抱着这个信念,今年张老在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分别设立了奖学金,捐资留本基金1000万元,今年起,每所学校每年将有100名贫困大学生享受全额学费资助。而近期,他又为南洋中学、七宝中学、复旦附中三所中学,分别捐资100万、240万和200万元设立专项基金,扶持贫困学子。

不过,这一连串的数字虽多,但要计算这些年来到底捐了多少钱,老先生却没有一个数。倒是他的侄子记得分明,“至少有1000多万美元吧”。据市慈善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估算,这笔钱加起来数字惊人,换算成人民币近亿元(13年来汇率有浮动)。对于这笔钱,老人头脑清爽,口齿伶俐:“我不在乎到底捐了多少,在乎这笔钱有没有落空。”

在身边的人看来,老先生的性格是极好的。“老先生待人很好的,老太太还在世的时候,有好几个阿姨,他对我们像自己人一样,所有阿姨、驾驶员的孩子的学费都是他出的,他对外面的人尚且如此,对周边人更是讲义气。”在张家做了12年的沈阿姨透露说,老人捐钱时出手很大方,自己生活中却很节俭。“天亮后,他会提醒说不要开灯浪费电,衣服也从不买名牌,都是别人送他的。三餐更是简单,一碗阳春面他也吃得很香,平时多以素食为主,早餐经常就吃吃面包。”

尽管默默地给那么多学校捐了“铜钿”,陆续帮助了差不多四五千名学生,老先生却始终分外低调,几乎不接受受助对象的拜访,最不喜欢“惊动学生”。临走前,张明为老先生叮嘱记者说,“你们媒体多宣传宣传慈善,让老百姓多捐捐款,帮帮那些读书读不起的学生,振兴国家的教育。”

》学校回应

老先生的善举,不仅帮助了许多生活有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其坚持不懈与低调无闻,更让许多学校感动不已。昨天,记者也回访了张明为老先生捐助过的部分学校。校方都对老人的善举褒奖有加。

老人捐助过的学校中,著名的南洋中学是其中之一,该校也正是老先生的母校。“老先生高一就是在我们学校读的,他自己对这段读书岁月特别怀念,是我们学校第31届老校友。”南洋中学教导主任李老师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在南洋中学设立的奖学金与一般的贫困助学金略有不同,据了解,这笔奖学金将奖励以第一、第二志愿考入南洋中学的,并且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的高一新生,激励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奋发学习。李老师表示,一些获得过张老助学金的同学也特别向学校表示自己非常感激张老先生,表示会更加努力读书。

复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相关人士向记者核实说,张明为先生的确于今年向该基金会捐赠设立了“复旦大学张明为励志奖助学金”,每学年资助100名复旦大学优秀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据交大发展处副处长殷洁介绍,张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在交大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十几年前他就来学校说想设立助学金,当初给我们学校100万元作为奖学金。这个数目在当年是笔天文数字。十几年来,已有超过400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获得了该项助学金的帮助,完成学业。”

“去年十月,在张老百岁之际他决定再出资1000万元,支持交大的教育事业。”殷洁说,去年张老来交大出席助学金签约仪式时,还回忆起他在国外生活逾50年,却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发展,关注祖国青年学子的成长,他希望能够不断帮助青年学生,勉励他们在求学路上不断创新,早日成为国家栋梁。

》对话

教育兴,则国家强

记者:如果从1999年算起的话,你的慈善路走了13年,那时你已经88岁高龄了,是什么触动你做慈善的呢?

张明为:确切地说,我做慈善从改革开放后就开始了。记得1982年,我回宁波老家探亲,到镇上参观幼稚园,那里的学生赤着脚,踩在烂污泥地上,我看了心里很难过。只有教育兴,才能国家强。此后我陆陆续续地捐过一些钱,但大规模持续性的还是从定居上海后开始。

记者:当年白手起家的财富积累得不易,你把钱都捐掉了,子女知道吗?

张明为:伊拉当然晓得,侬晓得为啥伐?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伊拉身价比我还结棍。我的铜钿没有他们多。我后来知道儿媳妇的哥哥有个基金会,在全国各地做好事,儿子、女儿有时候还帮着我一起捐款,很支持我的。可以说,做慈善是我们的家庭传统。

记者:你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子女也在国外,为什么会想到晚年回国定居呢?

张明为:和国外比起来,总归是上海好,我会说巴西语、葡萄牙语、英文、日语,但最说得习惯的还是上海话,这里的风俗都是我从小习惯的。人老了,总想落叶归根,为国家做点贡献。

记者:做慈善的渠道很多,你为何会选择教育呢?

张明为:我们国家要国富民强,一定要靠教育,培养精英,教育办不好,出不来人才,就无药可救了。像哈佛大学的社会捐款很多,我们也应该大力支持办学。

》记者手记

如果事先不知道老先生已经101岁高寿了,不登门拜访,知道他居住在高档公寓,他看上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伯伯,平易近人,性格开朗,很难将他与近亿元的捐款联系起来。在采访过程中,老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风骨也令人印象深刻。

据保姆阿姨说,老人很热爱生活,每天清晨起来,会推着轮椅到家附近散步,前些年身体硬朗的时候,他还会坚持跑步、俯卧撑,没事的时候还会用“一指禅”弹钢琴、拉胡琴自娱自乐;老人也很爱自己的家人,案几上摆放着与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妻过生日时的照片,墙面上是他90多岁时英俊的大幅头像;他也爱讲笑话,说到兴奋处,会“哈哈哈”地笑得满脸通红。

不过,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不仅爱自己的家人,更有无私的博爱精神。都说财富没有最多,只有更多,1000多万美金,即使放到美利坚也是一笔不菲的巨款。但他没有选择留给后代,而是像盖茨、巴菲特等富豪一样,成立专项基金,帮助寒门学子圆梦。这样的举动,足以让许多人汗颜,也足以让更多人思考。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云南贩卖婴儿案告破 11名被拐婴儿暂无人认领︼▂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