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2025 需要新思维】
- 【概论】
- 【第一章】招商引资走向没落
- 【第二章】引资购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
- 【第三章】 如何实施“引资购商
- 【展望】
第一章 招商引资走向没落
一、招商引资成就辉煌
招商引资,顾名思义,包含着两种经济行为:一是招商,即通过优惠的政策招揽国外企业、引进项目;二是引资,通过各种渠道将国外资金引入到国内项目上来,解决国内资金缺口问题。根据我国招商引资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利用劳动力、土地以及税收等优惠政策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国外厂商进入我国进行投资,以期通过资本的溢出效应,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等。招商引资策略是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那时候,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基础薄弱,需要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来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为招商引资政策奠定了基础。1979年,邓小平正式公开提出”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吸收外资”;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这标志着招商引资的开始。在随后的几年里,沿海港口城市、沿边城市逐步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优惠政策开始实施,保税区设立,都推动了我国的招商引资策略的落实。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同年,多个城市实行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招商引资带给国家的出口规模急速增大。2001年,我国正式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外商直接投资(FDI)有了较大的增长,并向多领域扩展。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金融领域 FDI 开始增长。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开始的几年,招商引资策略的规模和范围经过二十余年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2005年,我国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03.25亿美元,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为44000余个。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过8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的 58.5%。至2014年,尽管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达到了 1195.6亿美元。
招商引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国策,三十余年来,对我国的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劳动就业以及所有制改革等均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在招商引资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人民币1602.9亿元,增加到了 2014 年的 227991 亿元;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570亿元,增加到 2014 年的 264334 亿元,增加了463倍,其中2014年的出口总额为 143911.7 亿元,是 1980 年该数据的530.6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从 1978 年的 3650亿元增加到了 2014年的 636,462亿元。
招商资对于我国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积极影响尤为明显。从招商引资的对象来看,自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项目便集中在制造业,而制造业的发展又会同时带动相关的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图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稳定在40%多,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逐步增加,我国的产业结构随着招商引资的发展有了调整。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产品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30% 上升到了 2005 年的52%,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在招商引资的拉动下迅猛增长,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招商引资促进了一部分新兴产业的诞生,如通信行业。1978年我国的电话普及率只有 0.38%,而到 2008 年,我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却超过了9.78亿,对GDP 直接和间接的贡献度超过 10%。
本世纪初,招商引资政策对我国制造业建设的贡献达到了鼎盛时期。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在制造业的项目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3038个;外商直接投资在制造业的企业数在 2003、2004 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9.06% 和 6.8% ;具体到个别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8%;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服饰业在2007年之前,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同比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机械设备的出口同比增长率在2005年之前围绕在 40%上下浮动。
二、招商引资拉动制造业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招商引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提出的国策。在当时的世界经济格局和我国的经济形势下,招商引资的双方,即外国企业和我国内部两方面,都存在极强的实施招商引资政策的驱动力。招商引资政策拉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巨大的劳动力成本落差。
1978年,我国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只有615元,按照当年的美元汇率计算折合358美元,而同时期计算的美国年平均工资为12160美元,是中国劳动力的 34.25 倍。到了 1990 年,中国的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140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我国当年采用的是汇率双轨制,此处我们采用国家公布外汇价格,若按照国内调剂外汇价格计算则我国劳动力更为低廉),折合 447美元,而美国则是 23605美元,是中国的52.76倍。我们还比较了历史上的每小时薪酬落差。1996年,中国北京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是1.6元人民币,同年美国的最低小时薪酬则是4.75美元(约 39.47元);至 2007年,北京最低小时工资达到4.36元人民币,而美国则是 5.85 美元(约 44.5 元)。造成如此巨大的劳动力成本落差的原因,除了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落后以外,还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部分劳动力往城市转移便形成了庞大的城市新增人口,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增多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来讲,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扩大了产业利润空间,使得这类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毫不犹豫地转移到中国。
第二、中国市场潜在需求的拉动。
除廉价的劳动力外,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潜在的市场需求。中国一直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至1978年我国人口已经超过9.6亿,并且预期仍会以指数形式上涨。人口数量多即意味着购买需求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之前被压抑的购买力也会呈井喷式爆发,这正是西方企业看重的市场潜力。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家用电器购买热、新世纪初出现的手机购买热以及2010年以后的汽车购买热,充分体现了中国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年的可支配收入在1978年是343元人民币, 1987年达到1002元, 2001年则达到6859元。另外,体现国家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显示,我国仅用了十年时间,便由接近贫困(57.4,1978 年)迅速下降到偏向温饱(51.4,1988年),至2000年,这个指标已表明我国已迈入较富裕阶段(39.4)。
第三、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建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固然是吸引外商的重要因素,然而能够实现产业转移则要求东道国必须具有能够形成制造业支撑体系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确立了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最快,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则为最慢”,选择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道路,着重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等项目,提出了要从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的目标。至上世纪70年代,与其他劳动力廉价国家相比,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制造业基础,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东北、华北和沿海地区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施工了1万多个工业项目。其中,我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有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出厂、第一个机床制造厂建成、第一座电子管厂建成、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兴建等等。尽管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仍较发达国家低下,但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由不能制造转变成了可以生产,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有工业素养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我国在建国头三十年的基础建设,是外资企业在招商引资初期选择我国而非其他具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如印度)的重要原因。
第四、中国亟须发展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我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招商引资的提出,从我国的角度来讲,是迫切寻求经济快速增长的选择。我国建国初期的GDP总量一直处于世界低端水平,1960 年,我国 GDP 总量占世界 GDP 总量 4.3%,人均 GDP 排名倒数第二,处于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之下,为了发展经济,我国必须要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为了使我国的工业体系有一个长足发展,我国提出招商引资国家战略,目的就是希望充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通过引入项目资金,同时引入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我国工业实力,提高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
第五、社会可投资财富存在巨大缺口。
我国要发展工业,需要有一定的资本积累,而当时受到了外汇缺口和资本短缺的限制,难以进行,此时利用外资有助于弥补这两个缺口,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然而随着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增加,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后,我国近十年的投资储蓄率和外汇储备较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
三、招商引资对制造业的影响已经没落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放缓,项目数量减少。如果把我国的经济比作一只航船,那么招商引资策略就是航船上的帆,牵引着我国三十多年的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招商引资这面风帆已尽显疲态,其动力已经大不如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吸引外资的金额总量持续增长,至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了1195.6亿美元规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增速下滑。根据商务部的资料,2013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773家,同比下降 8.63%;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项目数量也大幅下滑,2014年为 23778 个,仅接近于 2005年高峰时期投资项目(44001)数量的一半。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结构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部分主要来自服务业,尤其是零售、运输和金融业,而制造业的FDI则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对劳动力成本敏感的低端制造业。从存量结构看,2014年,服务业的外商投资比重攀升到55%,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外商投资比重下降至33%。制造业项目个数锐减到5000个,与 2004 年相比跌幅高达 80%。自2013年起,制造业不再是我国外资项目引进最多的行业,批发和零售业务以7000多的数量成为外资引入项目最多的行业。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中的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
从近三十年招商引资集中的行业分布来看,除最近两年外,制造业一直遥遥领先地稳坐外资引入的第一把交椅。而在制造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转移成本较低的低端制造业,如珠三角的纺织业、长三角的电子零件制造等,则是招商引资策略下吸引外资的主力。然而,我国的制造业自2008年已经出现外资撤出的现象。撤出的外资有相当一部分如服装纺织业流向了人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东南亚的FDI金额自2010年起有了大幅增加,至2014年,已经超过1328亿美元。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要数马来西亚,由 2009 年的 14.53 亿增加到 2014年的 107.99亿美元。
第三、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
中国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而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逐渐嵌入到了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由于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吸引了一部分中高端制造业,但是由于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被外国企业牢牢抓在手中,发达国家主导着产业价值链的配置和走向。经济危机过后,部分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经济及就业的需求,召回了部分中高端制造业,而这部分回流的制造业原本大部分都在中国。
第四、我国制造业的格局正在改变。
目前来看,如果按照制造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来划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招商引资带来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的低端和中端,形成了我国目前的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业、皮革业、普通家电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等,而对于精密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冶炼业等则根本没有随着招商引资“引进来”,使得我国目前在这些高端制造业上没有吸收到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发布的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主要生产设备中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26.1%,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属国内一般和落后水平的分别占 33.4% 和 12.8%,也就是说有接近50%的生产能力为低技术水平。特别是油气行业,至1995年末该行业符合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数量为 0。
另外,从我国近年来的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分布也可以看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匮乏。2012年,广东省佛山市发布了《佛山人才资源分布状况分析》,文中称,佛山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2172人,在制造业领域,这一数据仅为1438人。这意味着平均每7位制造业从业人员,仅有1位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制造业在招商引资中的没落,表现为低端制造业和中低端制造业流向东南亚国家,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本土,剩下仍然支撑工业局面的则是中端制造业。我国的中端制造业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并且经过多年来的打拼和积累,产业链和配套环境也已经成熟,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我国依靠中端制造业来支撑工业产业的格局可以保持我国在世界上屹立至少五年。然而,即便是我国的中端制造业,其研发投入也处于世界落后水平,以汽车工业为例,我国汽车工业研发经费占营收的比重只有不到2%,然而该项费用在著名的汽车企业如大众、丰田等的比重则为3.5%到5%不等。我国制造业欠缺的自有技术使得我们阻挡不住制造业衰退的步伐。
缺少专业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端制造业,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附加值和利润逐步减少,最终将失去产业支柱的地位、失去驱动国家发展的动力。
四、招商引资在制造业方面没落的原因分析
招商引资在我国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模式,各地政府优惠政策的背后,实际上是为外国企业提供廉价成本(包括资源、人力),使得他们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而我们则是希望得到这一过程中所带来的出口增加、投资增大以及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所以说,招商引资的行为主体是“商”,经济活动的活跃与否取决于外商是否有在中国投资的意愿。招商引资在中国的没落,本质上是中国当下的投资环境对西方企业的吸引力已经减退,使得西方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
第一、劳动力成本优势削弱。
招商引资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在我国投产的大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而作为世界工厂的我们一直走着一条粗放式发展道路,从事的是人力资本密集、核心技术空缺、产业链利润较低的环节,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庞大的生产规模来赚取微薄的利润。一旦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一直以来为工业生产总值贡献过半的制造业便会轰然倒塌,“商”走“资”撤。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近二十年来增长迅速。1990年时,我国的职工年平均工资约为447美元,是当年美国年平均工资(23605美元)的五十三分之一。而到了2013年,我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则已经上升到了8313美元,是美国的六分之一。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的劳动力薪资水平呈几何态势急速上扬。以全国的每小时最低薪资来看,长三角地区2014年的每小时薪资较2009年翻了一番。再考虑到人民币汇率五年之内上扬了至少30%,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已经不再廉价。
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农民工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持续下滑恰恰说明了我国低端制造业的萎缩。2008年,我国农民工有37%是在制造业中,而到了 2014年,这个比例却只有 31%,下降的比例大多转移到了建筑业中。
第二、其他生产成本增加。
除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外,中国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带动的房地产价格攀升、物流费用增大等因素也提高了外商企业在华的生产成本。高土地成本、高商务成本和高生活成本,既会影响新的、潜在的投资进入,又可能导致已经进入的投资者撤资或减少追加投资,特别是存在国家间和地区间相互竞争的情况下。同时,高生活成本还会影响人才聚集和劳动力供给,影响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而不利于招商引资。
第三、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力度下降。
2007年,中国出台《企业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的税收提高了10个百分点,缩减了他们的利润空间。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排查本地区、本部门制定出台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这条通知出台,是由于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部分政府为了吸引项目落户,在和其他地方政府的竞争中胜出,而采取了一系列过多过滥的优惠政策,导致了政府间的恶性竞争。该行为扰乱了市场的秩序,使得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引入的项目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缺乏效率。通知出台以后,对各地区政府的优惠政策起到了限制作用。
第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减少了对工业项目的扶持。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和“GDP至上”的政绩观影响,部分地方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目前我国的土地财政主要依赖扩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土地出让来获取收益,地方政府主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这样客观上促使了多卖地、快卖地、早卖地、贱卖地,牺牲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不少地方处于“土地财政”依赖期,土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补充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来源。一些地方不是建设用地指标不够,而是卖地指标不够,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对于工业扶持的热情和力度远远不如“卖地”的热情和力度,极大地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
第五、工业基础以中端为主,高端制造业缺失,外商投资企业对于可变成本需求弹性过大。由于资本进入中国的主动权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只将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环节搬入中国,而设计、研发等都留在国外,使得我们国家形成的产业集群只能算是严重依赖外商的外向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越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其对于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的敏感度越低,越不容易转移。我国招商引资引入的制造业企业大规模转移,正是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制造业的中低端和低端,对于可变成本的依赖性过强。
第六、垄断利润使得外资企业缺乏产业升级的动力。
我国在招商引资初期,曾使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以期将外资企业引入以后,能够享受其溢出效应学来先进的技术,从而推进我国产业升级。然而,目前看来我们的目标远没有实现。跨国公司在中国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往往在市场上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利润,外商投资企业牢牢把控着核心科技,缺乏技术引进的动力,甚至还会使用专利保护等手段阻止技术溢出。例如个护行业的宝洁、联合利华,以及汽车行业的德国大众等。所以,当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时,外商投资企业为了求利润最大化,与其选择花费成本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还不如将生产链条在全球重新布局,一部分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另一部分则回流本土。
第七、缺乏一流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确实带给中国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提高了我国职业经理人的企业管理水平。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只是处于低端和中低端,由这些企业培养出的职业经理人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面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衰退,他们没有能力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么多年的招商引资模式下,没有能够培养出一批能与世界顶尖企业争锋的最纯洁职业经理人队伍。
第八、招商引资初期吸引外资的国内市场和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外国资本看中了中国庞大的市场,经过了三十年,中国的市场更加庞大,但是其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剧增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于中低端消费品和资本品的需求总量基本已经稳定,而在高端领域,中国仍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这就使得:(1)由于中国市场需求的饱和以及竞争格局的稳定,国外中低端的中小企业已经无意进入中国;(2)针对中高端制造,中国有庞大市场需求,但由于科技缺失,本国供给不足,只能从外国企业进口,而这些企业往往不肯将高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基地设在中国。
另外,中国的宏观经济目标已经从单纯的追逐经济增长转向了追求质量的经济发展。粗放式发展的中低端制造业已经不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国家的发展要求,能够促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高端制造才是实现宏观目标的必然选择。
总而言之,我国劳动力市场和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利益驱动的国际制造企业在全球产业布局时,将招商引资期间原本为了节省成本而布局在我国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中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造成我国制造业的萎缩。同时,由于我国近年资本市场的快速扩张,使得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转向第三产业,偏离了我国引入先进技术的初衷,造成了我国制造业的平庸化和资产泡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到高科技含量的高端制造业时就将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定为国家经济支柱,那么必将倒在经济危机泥潭之中。所以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