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胥会云 编辑:深思
来源:第一财经、中国江苏网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下称《重点任务》),其中明确,要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重点任务》释放出了一系列重大信号: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加大推进力度;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房地产调控将实现城城协同,等等。

(图片来源:新华社)
《重点任务》中包含大量干货,不少重磅信息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一、大城市落户限制取消或将放开放宽
通知提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二、新的城市群呼之欲出
通知提出,加快出台实施天山北坡、滇中两个边疆城市群发展规划。
三、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城城协调
通知提出,要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应体系,强化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协同。
四、土地市场迎来“鲶鱼”
通知提出,在符合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
五、特色小镇要打假
通知提出,建立规范纠偏机制,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避免政出多门、产生乱象。
首提“收缩型中小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文件中,首次提到了“收缩型中小城市”这个概念。文件指出:“对于收缩型中小城市,《重点任务》称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什么是收缩型城市?中国有多少收缩型中小城市?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收缩?又该如何应对收缩之势?
学术界以人口流失作为衡量城市收缩的具体指标,将中国收缩城市定义为: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常住人口出现持续流失的城市。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的研究团队研究了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他表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337个地级/副省级行政区中,有90个城市发生了人口流失,占比为26.71%,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发生了收缩。
张学良说,26.71%的收缩型城市,集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和长江经济带地区,主要包括甘肃、贵州、重庆、湖北、安徽、福建、江苏、辽宁,以及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北部和中部、四川东部。

与之相对应的非收缩城市,也就是人口增加的地区,则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中部地区部分省市。
如果进一步分析,从全市收缩和市辖区收缩两个维度来看收缩型城市的话,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地级/副省级行政单元中,全市和市辖区人口同时增长的城市数量最多,包含226个样本,说明中国大部分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处于人口集聚的状态。
而全市和市辖区人口同时减少的城市,也就是狭义的收缩城市,包含26个样本,占收缩城市比重的29.89%。
这些狭义的收缩城市较多地分布于湖北、四川、安徽和黑龙江四省,以湖北黄冈市、随州市、恩施自治州,以及四川广安市、资阳市、广元市的收缩最为严重。
张学良说,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市辖区人口的减少更大程度上预示城市经济和消费活力的下降,未来将面临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风险。
特征
与非收缩城市相比,收缩城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人口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期,收缩城市的初始人口规模以及各行业人口均大于非收缩城市,但在样本考察期间,两类城市的人口密度差距逐渐扩大,到了2010年,收缩城市的这两个指标都低于非收缩城市约9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到了2010年,非收缩城市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高出收缩城市27.28%。
经济效率和财政收支方面:
到2010 年,非收缩城市的人均GDP达到收缩城市的1.67倍左右,单位面积GDP则从2000年的2.99倍提升至2010年的3.45倍。
与之相反,2010年收缩城市预算内财政支出及收支缺口占GDP比重较高,反映出收缩城市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收缩的人口规模之间的矛盾。
经济结构方面:
收缩城市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低于非收缩城市。其中,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非收缩城市约6.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则低2.34个百分点。
城市化率、教育水平、工资水平和老龄化等方面:
两次普查年间,收缩城市的城市化率都比非收缩城市低10个百分点左右;非收缩城市的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人口占比高出收缩城市3.37个百分点,而职工平均工资是后者的1.14倍。
此外,收缩城市老龄化程度高出非收缩城市3.42个百分点。
张学良说,随着人口的持续流失,收缩城市尤其是狭义的收缩城市,其生产效率、财政收支、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和老龄化程度等指标均发生了变化,与非收缩城市相比,已表现出愈加鲜明的地区差距。

考虑到城市收缩将成为部分城市发展的“新常态”,张学良对记者表示,需要改变“城市必须增长”的思维模式,关注人口流失现象。
“在收缩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中,应采取‘适应’收缩的态度,将收缩视为一种不可回避的后果,积极应对收缩城市可能引发的危机。”
如何应对?张学良说,应遏制与人口流失相悖的空间扩张趋势。借鉴国际上“精明收缩”理念,优化而非逆转收缩城市,关注收缩城市潜在发展动力,优化收缩城市建筑和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此外,还要着重关注人口流失背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持续的人口流失是城市收缩的表面特征,城市收缩可能同时伴随生产效率下降、失业率升高、人力资本存量下降等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张学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