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消费者为何屡遭歧视?帕萨特“扑街”背后的启示 来源:搜狐财经
舆论与法规
是消费者权益最后的防线

上期关于国产帕萨特“碰撞门”的文章在部分平台引发热议,大部分评论都很中肯,也有帕萨特车主表达了他们的无奈与愤慨,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消费者绝非“自轻自贱”,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信息不对等的影响,导致了错误的购买决策。
本期就来填坑,探究外资车企进入国内后降质减配的真正原因,揭开在信息不对等之外,中国消费者面对的更大、更深层次的不对等。
矛头指向合资
最初在分析深层次原因的时候,一位前大众车主告诉我,这都是合资的错,我也简单地以为国外车企到中国后降质减配可能主要归咎于和中国车企合资。
1994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定外资车企进入中国市场生产销售必须与国内汽车厂商合资,且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

而当时的国产汽车品牌大多主打低值低价战略,“汽车狂人”李书福就是凭着“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的理念,让吉利以价格战杀出一条血路,但也使得国产汽车低端、质量差的印象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
因而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即在合资比例限制之下,中国车企对合资后的外国品牌有着较大的控制权,为了节省成本不惜一切手段,最后安全性变差,配置变低,说白了还是中国人害中国人。
这种说法看似有些道理,但与中资企业合资,真的是外资车企国产后偷工减料的罪魁祸首吗?
不。
合资不是罪魁祸首
首先,尽管有着法规的限制,使得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但是作为拥有技术和品牌的一方,外资车企的话语权绝不会弱于中方。况且这一比例限制已在2018年解除。

以帕萨特为例,很难说是上汽单方面瞒着德国大众,对生产线动手脚生产出了质量差的产品。
其实,只要对比大众在国内其他合资品牌以及上汽集团和其他外资车企合资品牌的表现,就能更直观地得出结论。
从早年一汽大众速腾的“转轴门”问题,就可以得出结论:与一汽集团合资的大众也存在欺瞒消费者的前科。
但为了严谨,还是让我们看回此次中保研的测试结果。在偏置碰撞测试中,一汽大众旗下的迈腾虽然得分稍好于帕萨特,但是在驾驶室内的情况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描述:“极小的正面安全气囊作用、方向盘横向移动过度”[2]。

与帕萨特如出一辙,偏置碰撞中迈腾依然会“爆头”驾驶者,但是由于加入侧面安全气囊,“爆头”次数由帕萨特的两次降为一次,驾驶者生还的可能上升了一倍。
只不过如果原先的生还几率趋近于零,那么增加一倍,也于事无补。可见无论是上汽大众还是一汽大众,都存在同样的安全性问题。
再看上汽集团的其他合资品牌中,虽然有表现较差的如上汽通用别克GL8,却也有表现稍好的如上汽通用凯迪拉克XT4,在偏置碰撞中获得A的评价(由好到差依次为G、A、M、P)。

当然,以上事实即便说明了德国大众应该为歧视中国消费者的行为负主要责任,也并不意味着上汽无可指摘,允许这样的车出厂就是不尽职的体现。只要作恶的后果关乎人命,就没有所谓“小恶”。
相比之下,以丰田为代表的一些外国车企进入国内市场后,安全性并未打折。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合资与外国车企国产化后是否偷工减料,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
更大的不对等
关子卖了这么久,信息不对等之外更大的不对等究竟为何?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监管。
但是这个监管是广义的,除了制定完善的法律及国家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之外,还有媒体舆论的监管。

虽然厂商对消费者的安全负有最终责任,但是当今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即便已经得到加强,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依然是绝大多数企业的使命。
这样的使命趋势下,难免有一些企业会选择牺牲消费者的利益,此时,舆论与法律的监管就构成消费者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我国的舆论与法规监管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等。
先说监管,我国的汽车安全及排放标准与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4],以此次事件为例,已经购买新款国产帕萨特的买家得知真相后的捶胸顿足、追悔莫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难以退货。
而在监管较为严格的国家,作恶的大众就会遭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以2015年的大众“排放门”(尾气排放造假)为例,在美国就被累计罚款240亿美元,而事件的影响仍在继续,时隔五年,大众本周又收到来自波兰政府3160万美元的罚单。

除此之外,对于质量问题,大众在美国严格的标准约束下,也只能选择召回[7],这是中国消费者难以享受到的待遇,汽车如是,手机也如是(如三星Galaxy Note 7爆燃事件)。
除了法规标准的约束,舆论的监管作用也不容小觑,这方面国内也远远不足。如上期所说,此次负面发生后上汽大众的公关团队能够力压不利的测试结果达两个月之久,就可见一斑。
长此以往,跟风与遗忘将成为常态,人们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转移,相信这是每一个受害的消费者,都不愿见到的。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