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排
13:25,12:25……
触命惊心的比分,一边倒的过程。
东道主浙江队在世俱杯上的表现,正如她们身上的这身球服,难看至极。一个拥有奥运冠军的国度,却派出这么个阵容去和欧冠冠军,南美冠军打,结果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场面十分被动。
并非队员不努力。毕竟,论实力,浙江队连联赛前八都没进,主力核心李静、杨舟还都因伤休战。其次,引进的四名内援均不是国家队主力,自身实力有限,加之与队伍磨合时间短。
但令人不解的是,家门口的比赛,为何派出这样一支鱼腩部队去打?
有人说浙江是东道主,自然应该用浙江自己的人去打,也算是和强队过招、锻炼队伍。可问题是,锻炼到了吗?场上七个人,真正的浙江籍球员也就王娜、李莹和朱悦洲三人。
浙江队其实也知道,靠自己人根本打不过,那就引进内援。但来的却不是期待中的李盈莹、袁心玥……于是,又有人说,联赛进行到了第二阶段,各队不肯借自己最好的球员给浙江,这也无可厚非。
那问题来了,浙江队自己水平差,完了又借不到实力强的内援。那中国办这么高规格的比赛,意义何在?

有一位业内人士不客气的指出:“这不是浙江队的问题,也不是地方队给不给人的问题,而是排协的问题。你有资源,有干预的能力,完全可以让这个阶段的联赛休赛,全国组队,要求各队拿出两名最好的球员,甚至所有外援都借给浙江。最起码,你要能和强队抗衡上,而不是被打的稀里哗啦,这毕竟是国际比赛,是全世界球迷关注的比赛。”
不管什么项目,任何一个国家办赛,东道主都希望力争好的名次,以最好的面貌展示自己。前阵子日本举办世锦赛,还绞尽脑汁的在分组、对手身上做文章,目的就是能尽量的名次往上冲一冲;泰国每一次主办女排亚锦赛、亚洲杯,无不是拿出最好的阵容和状态去冲击冠军,给球迷一个满意的表现。
东道主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参赛,过程一塌糊涂、被对手打成筛子,那让人不禁要问:你花几千万办赛的目的是什么?是想丢人现眼,还是给别人做嫁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巨星云集的世俱杯对于中国的球员教练来说,本是极佳的学习机会。和强队过招,了解对手的打法,学习欧美的理念。所有地方队教练本可以借此机会前来观摩,和顶尖俱乐部进行深入交流。
然而,这一良机也被彻底错过。浙江在办世俱杯,仿佛只是浙江一家的事儿。其余队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除了一个“忆当年”的女排精神研讨会,鲜有真正关于女排现状的讨论。而比赛过程中,中国球员表现出的硬实力不够、场上应变慢、强攻弧度高、接应不会扣球等问题,恰恰是多年来中国排球发展脱节、国家队过分依赖球星、打法落后的缩影。
有专家认为,浙江队输球本身无可厚非,但惨败过后,能否引起国内排球界的反思才是关键。
“我们总是把进攻强的放在主攻位置,接应完全不会扣球,这种选材是否行得通?从世界范围看,主攻需要保障、全面、快速、有力量,那我们现在国内女排的风格是否是死路一条?世界上打的都是两翼进攻,我们只有一个四号位,接应的扣球能力完全被忽视,这样的本末倒置,究竟还要持续多久?”
浙江队和世界强队交不上手,看似丢的是浙江队的颜面,实际上丢的是整个中国排球的颜面。除了朱婷这样的现象级球员,我们的国内选手有几个可以拿到世界上抗衡?我们是否看到了世界女排的发展愈发男子化、快速化?
“不管男排女排,进攻的理念就是要快,不让你形成好的拦网。我们拦不到土耳其就是因为别人快,还没摆好人家球就打下来了。我们自己被拦十几分就是因为进攻太慢,所有球都是人家两个或三个人摆好了拦。”
刘晏含在世俱杯上表现出的不适应,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国内过于强调个人技术作用,整体概念不够强烈。一旦遇上更高大、更强硬的对手,我们的重炮手们就会失去方向,找不到办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婷的愈发成熟。她与土耳其球队高度融合,打法先进,处理球老道。在欧洲锻炼了两个赛季,已经尝到甜头的朱婷,在朝着更高的目标和境界迈进。

世界在不断进步,我们却停滞不前。靠着朱婷,靠着郎导,中国女排到底还能辉煌多久?后郎平时代,中国排球难道还要继续这般闭门造车?
一个世俱杯,将中国排球的真实现状暴露的一清二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排球Dia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