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月28日(星期四)9:30
地点: 新海天大酒店海天厅
ment/1355068/Image/W020130301345974917799.jpg>
发布会现场
陈昌宏: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水平,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随后国务院制订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党和国家的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个规划将于近期由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这个规划的主体内容和相关政策,以便社会各界更好了解规划相关情况,促进《规划》的实施。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一共有两项议程:一是介绍《规划》的有关情况。二是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嘉宾:省发改委副主任肖安民,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周水华,省住建厅总规划师童纯跃,省农业厅副厅长焦泰文,省林业厅纪检组长陈年山。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还有财政厅、国土厅的有关负责同志。下面有请肖安民主任介绍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有关情况。
肖安民: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就省政府发布实施的《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情况,向新闻界的朋友们作一简要介绍。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省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也是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的规划。编制和实施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我省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富民强省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下面,简要介绍三方面的情况。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
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我省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全国八个先行研究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直相关部门,从2007年开始,花费5年多时间,经历了规划前期研究、规划文本编制、与国家和兄弟省份规划衔接等三个阶段的工作,编制完成了《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四次专题会议研究规划,2012年5月3日省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8月16日国家16个部委审核同意,省人民政府近期已印发实施。
二、规划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如耕地减少较快、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环境问题逐步凸显等。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形成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
第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当前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效率不高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转方式必须转变传统的空间开发模式,调结构必须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主体功能定位,统筹谋划全省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使各地区不仅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还知道“能干什么”、“让干什么”、“不让干什么”,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第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过去,我省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偏重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倾向,存在着不顾客观条件、不计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现象。建设主体功能区,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偏向,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对健康、教育、环境、生态的需要。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定位在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而不是全省的生产总值在各个行政区之间平均分布。
第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国土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始终是一个矛盾。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均衡分布、协调发展的原则,前瞻性地谋划好我省到2020年,6000多万人口、近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在18.59万平方公里国土空间的分布,从源头上堵住生态环境先破坏后恢复的口子。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国土空间不仅成为当代人的发展基础,也成为后代人的发展基础,使当代人的发展不仅不损害后代人发展,还能够使后代人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实现全省的永续发展提供不竭支撑能力。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
《规划》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主线,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一些新的理念和原则。即明确功能、主次分明的理念,承载许可、加快发展的理念,集约利用、优化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控制强度的理念,发挥优势、共同发展的理念等五条开发理念。确定了优化结构、保护自然、集约开发、协调开发等四条开发原则。
《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基本形成的三大战略格局。即构建以“一主两副、两纵两横”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以“三区七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以“四屏两带一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规划》以全省103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每个县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
——重点开发区域。涉及除神农架林区以外的16个市州的44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16个,以及31个县(市、区)中的90个点状开发城镇的中心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21.58%(不包含点状开发城镇的面积)。该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为首要任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农产品主产区。共29个县级行政区,全部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32.85%。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前提下,适度发展非农产业,成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共30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2个,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5.57%。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前提下适度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和经济,成为提供生态产品、保护环境的重要区域,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蓄滞洪区等,全省共233处。这类区域不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进行划分,点状分布在上述三类主体功能区中。功能定位是: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区域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
《规划》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提出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分别阐述了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民族、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方向和措施,提出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起步之年,我们希望通过全省上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宣传好、实施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谢谢大家。
湖北日报记者:请问环保厅周水华总工程师。在规划中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以上,是面积比例最大的一类国土空间类型。请问,如何才能根据功能定位,遏制目前存在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管理。谢谢。
周水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乎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是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保持并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尽管我省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部分区域重要生态功能还在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依然薄弱,生态示范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为了切实增强区域整体生态功能,保障国家和我省生态安全,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管理:
一是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将人类活动占用的空间控制在目前水平,并逐步缩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二是加强产业发展引导。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有水土保持型、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和水源涵养型三类。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和环境要求,引导资源要素的配置,提高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对于不适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现有产业,也要分批逐步转移或淘汰。
三是全面划定生态红线,对生态红线管制区内易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污染的企业实施关闭、搬迁等措施,并对受损企业给予合理的补偿。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监管。通过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对各类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恢复等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严禁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严格控制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活动,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防止发生不可逆的生态破坏。
五是探索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按照要求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援助机制,生态环境受益地区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对相应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
中新社湖北分社记者:请问住建厅童总规划师。城镇化发展将是未来我省的发展重点,请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对于我省城镇化与城镇空间发展有什么影响?谢谢。
童纯跃:近年来,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推进,全省空间发展的格局和政策显得日趋重要,去年省政府发布了《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今天,我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式发布。这两个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衔接,分别从不同层面对我省城镇化与城镇空间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引导。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别提出了产业发展、财政税收等重要政策。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种政策框架对于引导重点区域的发展和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于促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镇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该规划科学地区分了省域发展空间,这种空间格局的区分以及相应发展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明确全省各市县的产业发展重点以及空间发展格局的优化目标。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对不同区域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贯彻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维护我省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时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城镇空间拓展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此外,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生态补偿机制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引导丹江口库区、大别山地区等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主动加强生态环境和脆弱资源的保护,从而在省内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和人居环境。
三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所提出的“一主两副、两纵两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与《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一圈两区、两轴两带”的省域城镇空间结构是十分吻合的,这些地区都是未来我省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地带。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加快这些区域的发展无疑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下一步,我们要着重抓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省域规划的协调实施,进一步优化省域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促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
《支点》杂志:刚才听到了肖主任在介绍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时候我有两个问题没有明白,一个是在谈到规划目的的是定位在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后面又谈到了湖北省规划包括重点开发区域和农产品主产区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在农产品主产区提到了适度发展非农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适度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产业发展应该是没有重点开发区好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区域如何去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是没有重点发展区域好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产品主产区的地方政府该如何约束,以及他们的地方经济该如何发展?
肖安民:主体功能区规划涉及到两点,一个就是主体功能区涉及到核心功能和其他功能的关系,重点开发区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以及农产品主产区也要适度发展非农产业问题,这就是我们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时候要处理好核心功能和其他功能的关系,能够做到协调。第二个就是生活水平问题,如何能够推进他们的共同提高,在开发理念上我们有一定的变化,另外我们在推进重点上有一个方向。理念上的变化是,农产品主产区主要不是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但是我们鼓励农业发展,这是它的主体功能,这样来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功能区,主要不是提供工业和农业,但是是提供生态,生态过去不作为一种产品,现在我们把它作为一种产品,这种产品利益的获得就跟过去获得的方式不一样,就跟工业品和农产品获得方式不一样,不是直接拿到市场上获得效益,这就相当于国家购买,由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进行购买,使它获得收益,获得财政资金。我们的重点方向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这些区域要通过政府,因为我们主要的区域是国家层面的,首先是中央政府集中一些政策、资金,对这些生态功能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给予支持,使得在这些地方的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和重点区域的大体相当。
湖北之声记者:请问农业厅焦厅长。湖北是全国的粮食大省,农产品的供给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请问我们将如何在支持农产品主产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谢谢。
焦泰文:农业是我省的重要产业。农业地区的发展事关我省的发展全局。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是为了切实保护这类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区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农业地区的发展。
一是,使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的政策更集中地落实到这类区域,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二是,在《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每个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都规划了3-4个重点镇作为点状开发的城镇。这些点状开发的城镇的功能与重点开发区域相似,可以通过集中布局、点状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产业等非农产业,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活力。
三是,据了解,为了促进农产品主产区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央将加大财政对农产品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这样既能够避免过度分散发展工业带来的对耕地过度占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发展问题。
长江商报记者:请问林业厅陈组长。规划中提出要着力构建三大战略格局,请问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有些什么具体的考虑何举措。谢谢。
陈年山:我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内的地区,都是事关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也是我省正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退耕还林工程区、重要水源保护地区和石漠化、荒漠化综合治理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其目的就是要切实保护和修复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按照《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我省将以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点,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构建以“四屏两带一区”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即:鄂东北大别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鄂东南幕阜山区四个生态屏障,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带、汉江流域水土保持带两个保护带和江汉平原湖泊湿地一个生态区。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构建我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重大使命。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努力抓出实效。
一是大力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生态增量上下功夫。以建设和修复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森林抚育、石漠化治理、湿地恢复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抓好三峡库区、丹江库区以及神农架、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等重点地区的生态治理与修复,确保生态总量稳定增长。
二是扎实开展可持续经营,在森林提质上下功夫。将全省森林科学划定为公益林和商品林,采取不同的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全面实行分类经营。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公益林,加强公益林建设,加大公益林的抚育管理和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力度,全面提升生态公益林的质量;以良种繁育、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珍贵用材林培育等为重点,大力推进森林经营,提高林地产出率,实现林地价值最大化。
三是坚持依法治林,在强化资源管理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森林资源管理和湿地保护等地方立法,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高度重视以林地为核心的资源管理,完善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和湿地恢复与建设。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抓好“一病两虫”等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治。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深化森林公安“五化”建设,始终保持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了解更多请登陆 控制箱 http://www.bida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