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秦与赵:正是双雄逐鹿中原时◇↑

2020-01-27 22:08:11浏览:0评论:0 来源:必达   
核心摘要:“追忆千古渑池会盟”系列2引子PREFACE□记者朱金中煌煌二十四史,最为著名的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先生称赞

  “追忆千古渑池会盟”系列

  2

  引子

  PREFACE

  □记者 朱金中 

  煌煌二十四史,最为著名的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先生称赞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史官、大儒无不以太史公为榜样。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帝王将相的名人传记汇总。由于没有采用编年体或国别体,《史记》着墨多在于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李广难封”、“廉颇老矣”,都是司马迁笔下栩栩如生的经典代表。

  但《史记》瑕疵也正在此。

  由于采用了纪传体,《史记》中的每一篇名人传记,为了张扬人物性格,太史公经常文笔多于史笔,包含了强烈的爱憎倾向。如是,离骚味多了,史家味淡了。更过分的是,太史公有时为了突出或夸大人物性格或事件特性,往往有意无意地隐去某些事件的背景或年代,在史料取舍裁剪之间,达到文学形象上的拔高或贬低。

  南宋学者黄震在《黄氏日抄》中曾批评司马迁的这种手段:“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刻意回避了渑池会盟发生的时间,通篇洋洋洒洒数千字,只有一个时间:赵惠文王十六年。但这是廉颇拜为上卿的时间,而不是渑池会盟的时间。

  在《赵世家》里,司马迁倒是如实记录:“二十年,廉颇将,攻齐。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

  太史公为何忽略渑池会盟的时间呢?原因很简单。

  如果点破了时间,蔺相如勇斗强秦的形象就会打上折扣。

  为了衬托蔺相如有勇有谋的高大形象,司马迁不惜抹去时间和背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秦强赵弱”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营造出强弱对比下“挽狂澜于既倒、摧锋芒于正锐”的超爽感觉。

  从“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到“且秦强而赵弱”,从“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在司马迁的笔下,似乎秦赵关系就如同美国与伊拉克,秦国想打就打,想伐就伐,没事就给你划个“禁飞区”玩玩。

  渑池会盟发生的年代,真的是秦强赵弱吗?

  通过《史记》其他篇章,我们不难发现,渑池会盟发生的年代应该在公元前279年,这一年,是秦与赵——战国七雄中最强势的两个大国之间明争暗斗转折性的一年。

  诛杀父亲的赵惠文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有人物几乎都有标签化倾向:秦王是奸猾狡诈的,赵王是胆怯懦弱的,赵国是弱小的。但对照《赵世家》、《田齐世家》,我们发现,秦国是强大的,赵国也是强大的,而赵惠文王更彪悍,因为他曾毫不留情地诛杀他的父亲——造就了强大赵国的君王——赵武灵王。

  后人论及改革家,鲜有不提赵武灵王的,因为他创立了彪炳史册的“胡服骑射”。

  两千年后,梁启超更对其推崇有加,认为赵武灵王是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

  赵武灵王的最大成就就是推行“胡服骑射令”,让全国军民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抛弃长袍宽袖,改着胡服;淘汰战车,改习骑马射箭。

  骑兵在春秋时期已成为独立兵种,但不是军队的主力军种,所谓驾乘的车兵和步兵当时仍是中原诸侯国的主力。赵国全面推行骑兵制度,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骑兵的高机动性优势迅速体现出来,赵国军事势力空前强大。

  赵军依仗骑兵优势,四处出击,开疆拓土,所向披靡。公元前305年,赵军三路并进,攻入中山国。中山国王献城求和。到赵惠文王时,彻底灭了中山国。公元前300年,赵军北击林胡与楼烦,夺取大片土地,并修筑赵长城……

  诸侯各国也抵挡不住赵军的兵锋,赵武灵王凭借手中强大的军事机器,频频干预各国内政。据《史记》记载:赵国趁机插手燕国、秦国的嫡位争夺,提出立燕公子职、秦公子稷为燕王、秦王,燕、秦两国只能乖乖照办,赵国俨然一副超级大国的姿态。

  但赵武灵王的最后几年实在是个悲剧,他立长子赵章为太子,后又废太子,传位给次子赵何。正逢壮年之际,赵武灵王却干了一件莫名其妙的傻事:他急流勇退,自封为“主夫”(就是太上皇),然后住到沙丘,修筑宫殿,一边垂帘听政,一边过着享乐生活。

  继位的赵何即赵惠文王。公元前295年,赵章勾结大臣田不礼起兵谋反。

  对于赵章谋反,史学界曾有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谋反属于赵惠文王逼迫或者纵容出来的——但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最后的结果是很明确的:赵章反了,但很快就被镇压。赵章逃到赵武灵王的沙丘宫,求父亲庇护。但赵惠文王随即派出重兵,以“窝藏反贼”罪名围困沙丘宫三个月。

  可怜的赵武灵王,一无粮食,二无饮水,一代枭雄就这样被亲生儿子活活饿死在沙丘宫(数十年后,秦始皇也病逝于沙丘,身后同样爆发了为争夺嫡位手足相残的悲剧)。

  连对自己的父亲和兄长都冷血至此,赵惠文王怎会是一个懦弱的君主呢?至于渑池会上的窝囊形象,我认为这是太史公为了衬托蔺相如而“低调处理”罢了。

  赵国主导五国伐齐

  在司马迁的笔下,赵惠文王似乎更像刘备,遇到大事就六神无主,慌忙问大臣们“如之奈何”。

  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赵惠文王是战国时代的有为君主之一,他继承赵武灵王的事业,对内任用贤能,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对外整军经武,开疆拓土。

  在赵惠文王的努力下,战国由秦齐争霸进入秦赵争霸的时代。

  赵惠文王很有主见,唯才是举就是最好的明证。蔺相如本来是宦者令(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可谓地位卑微,但赵惠文王不计较蔺相如的出身,委以重任,最后还封为“上卿”。

  赵国大将赵奢(就是纸上谈兵赵括的老爹),原来只是一个税务系统官员,是赵惠文王发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果断提拔。赵奢事业“转型”非常成功,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在国际舞台上,赵惠文王是个颇具战略眼光的大政治家,正是他,一手策划了“五国伐齐”,结束了齐国这个老牌霸主的时代。

  齐国曾是战国时代的霸主,齐威王时任用邹忌、田忌、孙膑等政治军事家,国势兴隆,桂陵、马陵两战的胜利使之成为头等强国,至齐宣王时,已是“齐之强,天下莫能当”。齐王甚至和西方的秦王,一个自称东帝,一个并称西帝。

  齐国的强大势力,让秦赵如芒刺在背,尤其是赵国,直接面对来自东方的威胁,必除之而后快。

  以赵国为主导的五国伐齐,有个更通俗易懂的说法:乐毅灭齐。

  燕国对齐国有灭国之恨,燕昭王复国后,以“千金买骨”的雪耻精神广招天下豪杰。乐毅感燕昭王的诚意,决定留在燕国,助燕伐齐。

  五国伐齐,打的是为燕复仇的口号,隐藏在幕后居中联络的就是赵国,赵国不仅和燕国有姻亲关系,更重要的是强大的齐国妨碍了赵国称霸。赵国不仅是燕国的第一个盟友,也是最有力支持者,赵惠文王甚至让乐毅佩赵国相印,指挥赵军作战。

  乐毅在《报燕王书》中说得非常露骨:“与天下图之(齐),莫若结赵……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公元前284年,乐毅指挥燕、赵、秦、韩、魏五国联军伐齐。齐愍王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济水之战,齐军大败,主力被消灭殆尽。乐毅率五国联军乘胜追击,攻下齐国都城临淄。

  半年之内,五国联军所向披靡,一口气连克齐国七十二座城市,只剩下莒城、即墨两城仍顽强抵抗。

  小小的燕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齐,与秦赵的大力协助是分不开的。

  秦赵的百战骑兵,异常骁勇,是战国时代战斗力最强的两支军队。没有这两支军队的相助,乐毅个人军事才能再杰出,想要灭掉齐国,恐怕没那么容易。

  秦赵出兵助燕,可不是什么国际主义情怀。秦国出兵,并没有得到一块齐国土地(地缘上不接壤),为的就是打压齐国这个东方霸主。赵国出兵,目的就很直接了,不仅打压齐国,更要大掠其地,壮大自身力量。赵国应该是除燕国以外在齐掠地最多的国家。即使后来田单破燕复国,但沦陷于赵的土地,并未归还。如赵国掠夺于齐的灵丘、麦丘、昔阳数城,就没有还给齐国。后来秦国围困邯郸,赵国将灵丘割让给楚国以换取援兵就是明证。

  司马迁笔下所描述的秦强赵弱,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秦赵之间,国力确有差距,但差距并不像美国和伊拉克那样明显。秦国据崤函之固,带甲百万,有巴蜀粮仓,赵国处四战之地,北有胡人,南有韩魏,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尽管综合国力不如秦国,但赵国的军事实力不亚于秦国。

  如果非要类比的话,秦赵有点类似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赵国与秦国的差距,也就是那么一点。

  秦赵等五国伐齐,自此揭开了战国时代的新篇章,原来秦齐的称雄格局被彻底打破,新兴的赵国崛起北方,战国进入到了秦赵争霸的时代。



了解更多请登陆 控制箱 http://www.bidaec.com/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王蔷速战速决横扫过关 创个人最佳首进澳网32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