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9年,2051位居民参加了我们的早期胃癌公益筛查活动:无症状也可能“有情况”!
早期胃癌筛查
本期专家:王 可
背景
2018年1月,由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无锡卫健委牵头,阿斯利康支持的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项目(GICC)在无锡正式启动, 我院成为首批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单位。同年,我院成立 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GICC)专病门诊,并依托医联体,在太湖街道、华庄街道、雪浪街道等周边街道开展 “早期胃癌筛查”公益活动。
两年来, 我院参与“早期胃癌筛查”公益活动16期,服务超4000人次,并为中高危人群建立了健康档案,长期进行跟踪随访,有效降低了发病率,提升了百姓的健康管理意识。今天我们就请脾胃病科主任王可副主任医师来讲一讲关于“早期胃癌筛查”的那些事儿。
专家档案
王可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文献研究分会委员,从事内科近20年,曾于苏州、上海等知名医院进修消化科专业,规范化培训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2010年起率先在本院开展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项目。2016年参加江苏省人民医院HP联盟,在滨湖区率先开展GERD及HP门诊。每周二上午坐诊消化道肿瘤防治(GICC)门诊。
早期筛查很有必要
胃癌发现时90%已处于中晚期
胃癌是我国的一个高发胃肠肿瘤,45岁以上人群发病快速上升。但是,公众对早期胃癌筛查意识薄弱,90%的胃癌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诊治时机。这些患者即便经过专科治疗,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30%,但如果胃癌能早期发现,患者的5年生存率会高于90%。
早期胃癌筛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开展的,通过血清学指标,将PGI、PGII、G17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指标结合年龄、性别筛查出中高危人群,针对这类人群有必要开展内镜检查,从而开始发现早期胃癌。
胃癌发现得越早,治疗创伤越小,比如现在很多二、三级医院都开展的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就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手段。针对消化道肿瘤,不仅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做内镜检查。年龄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平日饮食不规律,有饮酒习惯,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这些都是高危因素,需要定期做内镜检查。
对2000多名居民筛查
高中危居民主动接受胃镜检查
2019年,依托医联体模式,由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以及多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了 8期早期胃癌筛查公益活动,通过 2051例血清学筛查,发现了 76名高危居民, 668名中危居民。 214名居民进行了进一步胃镜精查,共发现进展期胃癌2名,早期胃癌1名,食管癌2名,低级内瘤变1名,萎缩性胃炎42名,还有一些胃息肉、溃疡等疾病。低级别瘤变、萎缩性胃炎等疾病虽然还不是胃癌,但是往往与胃癌的产生有紧密联系。
胃癌的诊断需要进行胃镜检查,很多市民害怕做胃镜,少数市民体检时主动要求做胃镜检查的。如果早期胃癌筛查有问题的市民,应该主动做胃镜。这样才能确诊是否是肿瘤,便于早期治疗。此外,对部分幽门螺旋标菌感染的患者也应进行规范治疗。
早期胃癌筛查抽血就行
将“有情况”人群筛查出来
早期胃癌筛查公益活动是针对无症状人群开展的筛查活动,抽血检查PGI、PGII、G17这三个指标。人体有“两原一素”:两原就是胃蛋白酶原,也就是PGI和PGII,PGI是由胃底腺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PGII则由全胃腺及十二指肠上段分泌。一素就是G17,又叫胃泌素17,是胃窦的G细胞分泌。
简单来说,如果胃粘膜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萎缩了,PGI、PGII、G17指标就会不正常,反过来,这三个指标可用来评价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和范围。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很多胃癌都是历经胃粘膜细胞萎缩、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逐步发展形成的。如果PGI、PGII、G17指标不正常,按照国内胃癌筛查的专家共识,应该进一步做胃镜排查。 胃镜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金标准,而PGI、PGII、G17是筛查胃癌高危人群的方法,关键是只需要抽点血,是无创的。一般单位的体检不会包含胃镜,而且人群如果无症状,是不会主动去做胃镜筛查的。这时PGI、PGII、G17和幽门螺旋杆菌就显得更为重要。
总之,做早期胃癌筛查公益活动就是为了将“有情况”的人群筛查出来,尽早介入治疗和健康管理,并且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们周边地区的胃癌致死率下降。
责任编辑: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柜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