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
一、2015年招生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15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公办小学采取单校划片方式(即按划定的地段)进行招生,公办初中采取多校划片(即电脑派位)或单校划片(含对口直升、划分地段等)的方式进行招生,并全面取消“推优生”做法;民办学校招生坚持免试入学原则,报名人数多于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采取面谈等方式进行招生。按2016年春季学期学籍系统统计,2015学年全市小学一年级招收新生约17.4万人,初中一年级招收新生约11.1万人,全市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率都达到97%以上。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我市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2015〕1号)等文件精神。对完善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进行了专题调研论证,并首次经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印发《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指导意见》(该文有效期3年)。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原则,市、区签订招生工作责任书,各区以区政府常务会议或区招考委集体会议形式审议当地招生工作细则,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2.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按规则有序招生。
我市首次规范各区调整公办学校招生服务范围的原则和程序,调整地段应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并向社会公示,并保持学校招生区域的相对稳定。一些区域学位紧张的学校,按照当地区教育局规定,根据适龄儿童少年属“人户一致”、“人户不一致”、政策性照顾借读生或购房时间顺序等情况,依次确定录取顺序。
3.加强监管,严控“择校”行为。
一是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学校招生计划下达后确需调整的,应由区政府批准并报市教育局审核同意,区教育局不得为超出计划所招新生办理学籍。二是实现网上报名与学籍系统的有效衔接。2015年,我市公办小学招生首次实行网上报名(全市约8.1万名户籍适龄儿童登记入学信息),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有效监管入学过程。三是加强信息公开。各区于当年4月15日前公开学校招生信息。除市的层面制作社会、家长版政策解读图示,联动多家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解读外,各区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正面宣传。四是定期开展检查。从去年起,每年固定于11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中小学学籍专项检查,并对结果进行通报。2015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新生就近入学率为97.38%,其中小学新生就近入学率为97.24%,初中新生就近入学率为97.61%。
4.稳妥规范,逐步减少特长生比例。
2015年,白云区取消特长生招生政策,该区与南沙区均不实行特长生招生政策,其余区部分符合资格的初中学校基本按不高于10%的比例招收特长生。公办初中招收特长生时,只进行专项技能测试,并按测试成绩录取,不得进行其他内容的选拔性测试;对获得特长生升学资格的学生同时在招生学校和毕业学校公示,接受监督。
5.严处违规行为,维护良好招生秩序。
2015年6月,我市对存在擅自提前招生等违规行为的8所民办初中进行查处,并首次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名义面向社会通报批评及督促属地区教育局给予减少次年招生计划等处理。9月起,加大对社会机构冒名发布各类“小升初专场”或“联合招生”消息的查处力度,有力制止社会机构与学校联合招生行为。11月,组织各区教育局、各公民办学校分别签订规范义务教育招生行为责任书、承诺书,进一步强化了招生工作纪律。
二、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我们将认真落实有关精神,做到“四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市将继续充分发挥招生考试委员会制度的作用,抓好去年市与区以及区与学校签署的义务教育招生行为责任书、承诺书的落实,坚持每年组织“就近入学”情况及学籍工作专项检查,落实初中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要降到区初中总招生人数的5%以内的要求,夯实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成效。二是进一步突出重点,做好招生惠民。在已实现公办小学招生网上报名的基础上,推进民办小学和初中招生网上报名,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报名服务,同时实现与公安、住房建设、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等部门信息共享。实施《关于进一步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妥善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三是进一步提升质量,促进优质均衡。已拟定《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系列文件,同步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硬件方面,重点实施基础教育设施三年提升计划,至2017年全市将新建、改建、扩建126所中小学,新增学位近16万个。软件方面,将在卓越中小学小校长培养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启动实施面向从化、增城等7个区的卓越中小学校长促进工程。四是进一步宣传和舆情监控,培育好的教育生态。在继续利用广州教育全媒体新闻宣传平台加强政策解读的同时,重点组建广州教育权威信息传播微信群。目前已建成“市区教育一级群”1个(含403人),“区校教育二级群”11个(含2401人),“学校管理三级群”678个(含17084人),“家校沟通四级群”7135个(含193890人),3月底建成后将实现全市教育行政机构、公民办中小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全覆盖,有效推动教育权威信息的及时下达以及教育舆情的及时上传,营造良好的招生舆论环境。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表箱 http://www.bidadian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