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袭威力的明显上升还能“间接”限制美军的伤亡,比如:美国也许不用扩充反而还可能缩减军队尤其陆军的人员规模,战时甚至用不着征召预备役。
摘录
在二战时期,美国B-17轰炸机的“高空水平投弹”的精度误差平均是一千米左右。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投掷的精确制导炸弹中85%的命中误差不超过10英尺,其中激光制导弹药的命中误差只有1-2英尺。
本文作者:梅然(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在冷战时期,美国打了两场主要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前者不说了,就后者而言,美国人在战场上并未输掉某场重大战斗或战役,但越战是美国名符其实的“不败”而败,看似外表没有大出血,实则内伤很严重。总之,越战让美国人很受伤,也有些被打怕了,与此相关的一个词叫“越战综合症”。这个“病”的一个表现就是,美国人对于动武变得有些“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1983年入侵加勒比小国格林纳达是美国在越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用兵,图为参战的美国第82空降师士兵
但十余年后,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美国人的精气神又来了。从此时至今,美国对外大打出手的事件主要是:1983年的入侵格林纳达、1986年的空袭利比亚、1989年的入侵巴拿马、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5年的空袭波黑塞族武装、1998年的空袭苏丹和阿富汗的“恐怖分子”设施、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2011年的空袭利比亚和2014-2015年的空袭“伊斯兰国”、2017年的空袭叙利亚。
与二战后的前30多年相比,在后30多年中,美国人对外动武的频率明显要高,平均算下来比奥运会或足球世界杯都勤,其中有四次动武达到了可称为“战争”的级别。有点意思的是,好像美国人在奥运会召开的年份未曾大动干戈过,难道他们在遵守“奥运休战”的传统?
美国人用了什么“疗伤大法”?什么因素明显减小了他们对于对外动武的心理阴影面积?这里只说一点,精确轰炸。
精确轰炸时代的来临
飞机在发明后不久就用于战争了,但在很长时间中,飞机投弹的精度令人汗颜。比如,在二战时期,美国B-17轰炸机的“高空水平投弹”的精度误差平均是一千米左右,把这叫“误差”,也许语文老师严重不同意。在越南战争中,F-105D战斗轰炸机投弹误差平均也有一百米左右。
但这随着“新军事革命”而有了改天换地的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场“新军事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按某美国学者的说法,“有关的技术——微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电讯和数据处理系统——是造就常规战争的巨大变革的关键因素。这些变革是实时情报的迅速传播和敌方目标的锁定、新一代致命而准确的精确制导武器的部署、24小时不间断的作战行动、纵深打击能力的提高、对信息传递的更好控制以及不使敌方获得信息的能力的发展”。在这场革命中,美国无疑是领军者。
这场革命的一大象征就是,精确轰炸大抵成为了现实。这首先归功于激光制导、GPS制导、地形匹配制导等精确制导技术的运用,这些技术的原理这里就无暇说了。一方面,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原先依靠肉眼和传统的瞄准器具“对准”目标的炸弹就“长了眼睛”。虽然它们还不能称为“导弹”(自带动力装置的才叫“导弹”),但在被投掷后,它们并非被动地听命于重力和惯性等自然力,而是能在制导技术的作用下通过调整舵面等校正飞行轨迹,从而能“对准”目标下落或滑翔。另一方面,精确制导技术也可提高攻击陆海目标的导弹——比如著名的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精度。这两类弹药都是当今“精确制导弹药”(precision guided munition,简称PGM)的标志。
上图为前端装有激光导引头的一种激光制导炸弹,下图为一种GPS制导炸弹
新军事革命的另一个主要体现是在指挥、控制和情报系统方面。该系统对提高空袭效能的意义主要是:可依靠先进的传感器对敌方信息进行监测,从而对敌方的行动和目标分布了然于胸,并将对有关目标的攻击指令及时传递至作战力量。比如,作为该系统的一个表现,空中打击任务的确定、分派和落实在海湾战争中需要几天时间,在伊拉克战争中则被缩短至数小时甚至几分钟。如果将精确制导弹药比作“拳头”,这些系统就是让“拳头”能最有劲地砸向敌人的“大脑”、“耳目”和“神经”。
在上述背景下,精确轰炸时代的到来明显地提升了美国人对外动武的积极性,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讲。
精确轰炸的军事威力
第一,精确轰炸有助于美国更准确地摧毁敌方目标和更迅速地完成各类军事行动,无论是只想摧毁敌方的某个或某类能力或设施,还是要对敌方进行惩罚和报复,还是要将敌人从某个地区赶出去,还是要迫使敌方接受城下之盟,还是要颠覆敌方政权或将其首脑“斩首”;无论是只进行单纯的空中打击,还是也要发动地面战争。
比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投掷的精确制导炸弹中85%的命中误差不超过10英尺,其中激光制导弹药的命中误差只有1-2英尺;使用非制导的MK82型炸弹的F-111E战斗轰炸机在12架次攻击中用168枚炸弹摧毁了2个目标,而F117A轰炸机在12架次攻击中仅用28枚精确制导炸弹就摧毁了26个目标。在二战中,摧毁单个目标平均要动用108架飞机投掷648枚炸弹;在阿富汗战争中,38架飞机在一晚上就摧毁159个目标。
海湾战争是精确轰炸的首次“大显神威”,参见《伊拉克上空的风暴:空中力量与海湾战争》。
与此相关,美国人进行的几次大规模战争或其主要作战阶段都不可谓长:海湾战争是从1991年1月中旬至2月底;科索沃战争是从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阿富汗战争是在2001年10月开打,至2002年3月美国人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基本控制了阿富汗全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人是在2003年3月20日开打,至4月15日就已占领巴格达和推翻萨达姆。
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有地面战内容,但在空中打击已严重削弱甚至瘫痪敌方抵抗能力包括地面战能力的情况下,地面战对美国人来说近似摧枯拉朽。比如,在海湾战争中,38天空袭过后的地面战只持续了一百个小时,美国陆军就像在足球赛最后几分钟才上场那样“意犹未尽”。
甚至,某些传统上可能需要动用地面部队的行动,更可能单靠空袭就可完成。比如,如果只想摧毁敌人研发和储存核武器的地点,用飞机和导弹大概就够了。但若要迫使敌人接受某个苛刻要求,单靠轰炸就未必管用,尤其是如果你的炸弹扔不准:即便空袭猛烈,敌方的头头仍可能猫在地下指挥所中喝着小酒,心想,只要你不出动地面部队,我就跟你耗着,看谁先耗不起。但如果炸弹扔得准,能将对方看重的“资产”一一给敲掉,如同当着他的面将他高价买来的瓷器一个个摔碎,每次轰炸都能让对方肉疼,甚至能使用“钻地弹”直接打掉对方的地下指挥所,那对方也可能先耗不住了。科索沃战争就是典型,在未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美国和北约通过两个多月的空袭,迫使南斯拉夫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Slobodan Milošević)不得不同意从科索沃地区撤军,向西方以及科索沃分离主义势力屈服。
前往轰炸南斯拉夫的美国B52轰炸机
空军历史学家理查德·哈莱恩(Richard Hallion)在总结海湾战争时称:“简单讲,空中力量赢得了海湾战争。在空权时代,陆军和海军都不能被看作获得战争胜利的首要工具。”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John Keegan)就科索沃战争写道:“如今可在日历注上一个新的转折点:1999年6月3日。米洛舍维奇总统在这天的投降证明空中力量可单独赢得战争的胜利。”
军人伤亡问题
第二,精确轰炸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限制美军的战时伤亡,从而限制美国当局对于动武的政治顾虑。
在美国这个注重本国公民“个体价值”的国家中,一直有着对自身军人伤亡的忌惮或敏感,这是影响朝野对战争态度的一大政治问题。如果美国兵死得多,同时老百姓对战争的意义或正义性有怀疑或争议,而且战争看似一时半会打不完,此时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就很可能抬头。美国政府当初之所以灰溜溜地从越战战场抽身,也是部分地由于与伤亡问题密切相关的国内反战运动。也可以讲,在越战后,但凡考虑是否需要出兵时,美国的决策者们都要掰着指头算算要准备多少个裹尸袋……
但是,精确轰炸有助于“直接”减少美军的战时伤亡,比如:
1、在陆海空战事中,地面战总是最容易死人的,但在精确轰炸背景下,如科索沃战争所示,美国人更有可能不必进行地面战,就能完成对敌人的打击或迫使其屈服;即便要进行地面战,精确轰炸也可严重削弱敌方的军事能力,从而限制地面部队的伤亡。
关于当代西方首脑们如何想用“干净的”空袭去取代“肮脏的”地面战争,以及这是否务实,可参考罗伯特·格雷戈里(Robert Gregory)的《干净炸弹和肮脏战争:在科索沃和利比亚的空中力量》
2、精确轰炸也有助于减少美国飞行员的损失。
比如,精确轰炸意味着,如今可以用更少的飞机或攻击架次完成对目标的攻击,也就意味着飞行员会面临更少风险。再比如,精确轰炸还要求飞机在离地表更高的位置投弹,这也能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带来的威胁:普通炸弹的投弹高度常是5000英尺左右,用精确制导炸弹攻击固定目标时,15000英尺或4500米以上则是合适的投弹高度,投弹高度较低反而可能降低精确度,精确制导炸弹可以针对目标所在而“自行”修正飞行轨迹的误差,那总得给人家留出“改正错误”的时间吧,如果高度太低,也许还来不及“纠错”,就啪地一头撞地了。还比如,还可以用精确制导的巡航导弹或可发射精确制导弹药的“无人机”打击敌方目标,实施无须飞行员出马的“不接触作战”。
飞行中的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
3、精确轰炸有助于美国更快地结束战事,这自然也有助于减少美军的伤亡。
数字还是能说明问题的。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只有148人丧生;在前述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主要阶段中,美军的阵亡者分别是不到20人和110人。在美国只有飞行员实际参战的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数字则是零!这应该是史上第一场一方零伤亡的战争。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是每出动25架次飞机就要损失一架,在海湾战争中则是每750架次才损失一架。
空袭威力的明显上升还能“间接”限制美军的伤亡,比如:美国也许不用扩充反而还可能缩减军队尤其陆军的人员规模,战时甚至用不着征召预备役。这样,在美国人中,有家人当兵或参战的比例会减少,因担心家人送死而不支持战争的人也就可能变少。
平民伤亡问题
第三,精确轰炸有助于减少敌方平民的伤亡,从而限制美国当局因此而在国内外承担的道义压力,减少其对于动武的政治顾虑。
比如,由于美国人炸得更准,炸弹跑偏飞向平民目标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再比如,在轰炸精度糟糕的时代,空袭方常搞所谓的“饱和轰炸”:如果炸一个点实在炸不准,那就将这个点方圆几公里都作为轰炸对象,进行高密度投弹,这样也许总有一些炸弹能落在那个点上,这叫广种薄收,也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这样一来,轰炸范围内的老百姓就倒大霉了。如果有了精确轰炸,这种损招就可以不使了。
还比如,精确制导炸弹如前所说需要在高空投弹,这有助于飞机的安全,也让飞行员更有时间在投弹前确认是否炸对了目标,该目标是不是平民目标。如果将平民目标“误作”轰炸目标,那炸得准还不如炸不准呢。精确轰炸背景下战事持续时间的缩短也有利于减少平民的伤亡。
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将平民目标或“不应轰炸”目标“错当成”军事目标(美国人是如此解释为何在科索沃战争中“误炸”中国大使馆),而且即便炸弹扔得准,弹片仍可能崩到老百姓身上,因此,美国的对外动武仍会造成平民的死伤。但在不少美国人看来,相比于空袭的烈度,相比“非精确轰炸”中的平民伤亡,这“点”死伤实属少得要命,或正表明美国的炸弹准得出奇。比如,有人说,在海湾战争中有1500-2000名伊拉克平民伤亡,这与空袭的强度相比“微不足道”。还有人统计说,在科索沃战争中,有大约五百平民死于空袭,平均75架次空袭才会造成一位平民死亡。在科索沃战争中,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居民曾手持“标靶”符号聚集在多瑙河大桥上,抗议空袭和阻止对大桥的攻击,可是,出身美国空军的空军历史学家菲律普·梅林格(Philip Meilinger)竟得意洋洋地说:这些人大白天在空袭仍在进行的时候敢这样做,这恰恰表明,他们相信“北约空袭的精确以及(对平民目标的)甄别意味着他们永远不必为这种蠢行付出代价。”
举行抗议的贝尔格莱德市民
经济制裁的意义
第四,有助于加强军事打击相对于经济制裁的可取性,从而加强美国采用前者的理由。
人们常说,应尽力动口不动手,军事手段只应作为和平手段穷尽后的不得已的最后手段。在和平的施压手段中,最厉害的大概就是大规模经济制裁甚至全面贸易禁运了。但是,这种经济制裁至少有如下主要缺陷:1、经济制裁若要产生效果,通常要等上好一阵子,对方通常不可能今天被断粮明天就缴枪,而是会先耗到将余粮吃完。2、制裁需要得到其他国家配合,如果你这边禁粮但他那边乘机卖粮,那就没啥意思了。3、严厉的制裁易让被制裁方的老百姓饱受煎熬,甚至令其因缺医少药、缺吃少穿而丧命,而当权者仍可能要啥有啥;还别忘了,被制裁国的老百姓有可能对本国高层决策没发言权,本就不该为招致制裁的那些做法背锅。
在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了长期的经济制裁,它在多年中对伊拉克石油出口的限制致使伊拉克方面没多少收入,也就买不了很多进口食品和药品。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受禁运的严重影响,伊拉克的婴儿死亡率是海湾战争前的两倍,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则增加了六倍。
《无声的武器》:一部将对伊制裁批判为“人道主义灾难”的纪录片
这样,在精确轰炸背景下,军事打击看似胜过和平的经济制裁。1、打仗很可能不像制裁那样耗时,一下子就能完。2、靠美国的军事实力,美国一家就能包打到底,有没有他国帮衬其实无所谓。3、既然经济制裁也能“杀人”,而且比精确轰炸杀死的人还多得多,那打仗就比前者“人道”多了。总之,经济制裁相比于军事打击是“长痛”不如“短痛”。对此,梅林格又曾放话:联合国对伊拉克的禁运直接导致了50万婴儿的死亡,如果将这和死于1991年六周空战的总共2300名伊拉克平民作比较,那你说到底什么叫人道主义?
缺陷和风险
虽然精确轰炸加大了武力手段对于美国人的吸引力,但是,美国人依托精确轰炸的军事打击仍有重要缺陷和风险,仅举例几点:
第一,如果敌方目标躲在山沟、森林之类的复杂地形中,或者伪装得较好,那美国人也许就难以发现了;天气因素也可能影响轰炸的精度,比如用得最多的激光制导炸弹是通过由飞机向目标发射激光、再由炸弹头部的导引头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来实现“瞄准”的,但在能见度差的天气中,如果地面目标看不清,也就不容易发射激光去定位了(因此,雾霾天对防御方也有优点哦)。再比如,精确轰炸对付分散的小目标不太适用,既由于这类目标更容易隐藏或不被发觉,也由于用动辄至少几万、十几万美元一枚的精确制导武器去攻击很不划算(除非目标的“含金量”很高,比如是敌方的“大佬”)。阿富汗战争中一个极“烧钱”的例子是:一架F16战斗机和一架B2轰炸机竟使用了若干枚五百磅炸弹、16枚两千磅炸弹和若干集束弹药去攻击一辆载有15名武装分子的丰田皮卡!
F16战斗机在投掷激光制导炸弹
第二,即便精确轰炸有助于限制敌方平民的伤亡,但是,如果美国官方老说空袭对平民的伤害“屈指可数”,那么就总有记者和反战人士掰着指头算死了多少平民,加之现代传播手段对平民受害实景的呈现,“有限的”平民伤亡反而容易被“聚焦”或“放大”,每一个平民被杀案例都会被用来质疑精确轰炸的“精度”和战争的正义性。没办法,谁让你自诩炸得准,那就应高标准、严要求嘛!
第三,如果美国人动武是为了迫使敌人接受某个苛刻的政治要求,也不好说光靠空袭就能实现。对方要是和你顶牛呢?即便被炸得七窍流血也不说软话呢?尤其是,如果空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本就很受争议,而且空袭正造成越来越多的平民伤亡和财政消耗,这时美国官方就更被动了:如果收手不炸,等于你怂了或认栽了;如果继续炸,那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异议和压力,而且对方何时认输仍不好说;如果此时出动地面部队,地面战的复杂性、军人伤亡和开支可不是能与空袭同日而语的。在科索沃战争中,在连续空袭数周后,美国人或北约就曾面临这种窘境,他们在内心中也许会感谢先没顶住的米洛舍维奇。
第四,还可能有如下情况:在精确轰炸背景下,美国决策者认为军事行动可以“躺着赢”,从而轻启战火甚至地面战,但对于动武对当地乃至全球政局的深远影响,对于在战后如何稳定和治理冲突地区,他们则事先掉以轻心,结果,他们在“胜利”后迎来的却是一个棘手或比战前更棘手的困局,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就是如此,在萨达姆和塔利班政权倒台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国内乱局中遇袭被杀的美国军人反而多得多。在很大程度上,上述状态也属于背离了军事手段须服务于政治目标的“神圣”原则。
被运送回国的装殓阵亡美国军人的棺材
第五,简单但重要的一点是:这么多年来,美国人的空袭和出兵对象都是国力和军事实力与美国差之千里的国家,都是大体只能挨打无力还手,与他们打仗,美国人是打赢不算风光,打不赢才叫丢脸;但是,对于在军事上能与美国一较短长或至少有还手之力的国家,美国动起手来能讨多少便宜就不好说了。
对于多年来对外动武的经验教训,美国人也在研讨和反思,并体现在政策层面上,在奥巴马任总统期间美国对外动武的烈度大不如前,那么以后呢?还有,其他国家在追赶和学习美国人的军事技术的同时,是否也能从他们的教训中,包括关于军事与政治关系的教训中,获得真正的教益?(文/梅然;编辑/子杰;相关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