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在野生动物销售地检测到病毒,尚不明确是哪种动物
文丨徐媛
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证实了此前的猜想。
很多人由此想到了非典。2003年SARS的肆虐,让果子狸一夜爆红。人们没有想到,被一些群体视为山珍野味的果子狸,竟然是SARS的制造者。后来得知,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真正的元凶是云南岩洞里的中华菊头蝠,作为SARS病毒天然宿主的它们,在偶然的条件下感染了云南养殖场的果子狸,感染了病毒的果子狸随后又被贩卖到了广东。病毒随着果子狸在市场上的交易不断地传播变异,最后产生了传染性极强的SARS,感染了人类。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野生动物的频繁交易,云南岩洞蝙蝠携带的病毒再凶猛可怕,与人类也不会有什么交集。在找到病毒的直接来源后,当年,为了防止SARS病毒进一步扩散,数万余只果子狸被有序扑杀。2004年初,广东省宣布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关闭野生动物市场,此后,再也没有出现SARS新增病例。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公众记住了SARS的致命恐怖,却似乎渐渐遗忘了野生动物和病毒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关闭了的野生动物交易,在很多地方依旧如火如荼地开展,比如武汉。据媒体报道,武汉肺炎疫情的发源地——华南海鲜市场售卖各种各样的“野味儿”,在网传的野味名单上,竹鼠、狗狸獾、猪狸獾、果子狸、狐狸、树熊、孔雀、大雁等应有尽有,均可活杀现宰,速冻冰鲜,送货上门。
网传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大众畜牧野味”价目表 。
华南海鲜市场不仅野味丰富,品类繁多,还位于武汉市人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离汉口火车站不足一公里。在首例感染病例出现后,它还继续营业了近一个月。现在回想种种,不由得叫人后怕。如果当年广东扑杀果子狸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果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潜在威胁没有掉以轻心的话,如果野生动物的交易没有失去控制的话,现在的情况会不会完全不一样?
同样身在武汉,2018年,SARS病毒源头的追踪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虽然SARS没有卷土重来,如果我们人类不提高警惕,那么下一次的病毒感染,可能是直接感染,也有可能会通过其他动物感染人类,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如今的事实已经完全验证了科研工作者的提醒。为了防止疫情的扩展,也为了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复上演,则有必要追问:为什么经历过非典这么大的教训,野生动物的买卖经营依然活跃,甚至多年来安然无恙地深扎在闹市区?
1月21日,华南海鲜市场,网传图片所涉店铺已闭店。 图片来源:新京报。
要明确的是,国家并没有完全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也不是说所有的野生动物交易就是危险的、违法的。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非国家重点保护、经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是可以售卖的,前提是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取得相关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审批文件,并且要经过正规的检疫系统检测,取得相关卫生检疫部门的许可。
按理来说,交易的如果是人工繁育的动物,又有国家程序的层层保护,应该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患风险。但问题是,无论来源哪里,野生动物在外表上相差无几,监管人员又怎么分得清,一只竹鼠,是人工繁育而生,还是野生野长的呢?如果来源上不能辨识清楚,监管的力量就无从谈起。
所以,日常执法中,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非法交易情况,一般都是没有取得经营许可的售卖行为。如果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违规的商家最多接受教育和处罚。因为市场总有需要,又有高额利润的吸引,不少商家还是会铤而走险,换个名目,偷偷售卖,监管方面难免会力不从心。
虽然近年来国家从各个方面加大了对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打击力度,但背后始终缺乏统一的管制力量。海关负责野生动物的查处走私,公安负责辖区内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案件,森林公安负责森林内的盗猎行为,工商局负责市场内部的非法交易行为,各个部门之间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信息不能共享,有时还会出现执法交叉重叠、互相推诿的情况,很难形成打击的合力。所以一般大型的、有效的打击活动,都是各个部门联合执法,但这种联合一般停留在短期的运动式执法层面,没有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机制,也就无法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
图为清远市森林公安和有关执法人员到清远农批市场,检查非法买卖野生保护动物情况 。图片来源:清远日报。
可见,无论是从具体的执法过程,还是执法力量来说,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监管和取缔,都面临着不少的困难。有专业人士表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相关法律,更侧重于对重点野生动物的保护,而对其他野生动物的交易管制比较宽松,缺乏具体详尽的细则,比如未对能够合法交易的野生动物进行标识,以便追根溯源等,因而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执法的漏洞和尴尬。
另外,现在更多的是侧重于对非法交易的事后处罚,对源头的管理和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如果让病毒不再侵扰人类,道理很简单,就是人类不要去侵犯野生动物的栖息。远离野生动物,即是保护人类自己。但总是会有人被利益和私欲蒙蔽双眼,这就需要执法力量的有效介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严惩盗猎野生动物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
当然,除了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制度的有效运作后,还离不开公众的配合。现实中很多喜欢吃“野味”的,总喜欢用这是传统饮食习惯、饮食文化来狡辩,但在屡屡引发重大公共安全悲剧之后,这种恶习必须用法治的文明扭转。只要人类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病毒传染给人类的机会就少很少。只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到底要经过多少次的病毒侵袭,多少次血泪的教训,人们才能明白呢?
参考资料:
《我国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法律规制研究》,作者:马雨。来源:法学理论研究。
《这些野生动物的病毒,怎么就到了人类社会?》来源:一席。
《失控的野味》。来源:新京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