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冲刺A股上市 险资社保守候11年的“豪门盛宴”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2008年,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11年,这条彼时世界最长、投资超过2000亿的高铁路线正式开通运营;2014年,京沪高铁实现扭亏为盈;2019年2月26日,当证监会北京监管局网站刊登了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辅导备案表,启动A股上市工作这条消息发布时,对于已经守候了11年之久的京沪高铁第二大股东——保险资金而言,不啻是今年开年以来最美好的消息。
“看到这个消息,对我们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这比我们原先预设的险资盈利周期要快很多,当然京沪高铁投资本身实现盈利也比预期要早很多年。京沪高铁启动上市进程,可以说极大的增加了保险资金进一步参与国家级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的信心。”2月27日,上海一家参与京沪高铁投资的大型保险资管机构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表示。
本报查阅当年的资料发现,在2008年的时候,作为资金受托管理人和牵头人,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联合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和太平人寿发起京沪高速铁路股权计划,参与认购方包括中国财险、中国再保险、中意人寿三家保险公司,集体出资约计160亿元。 由此,保险资金成为京沪高铁这千亿级投资项目的第二大股东,它们以保险团队组成保险投资计划形式进入。然而,事实上,当时保险财团投资京沪高铁并不是单一的股权投资,同时还进行债权融资,早在2007年的时候,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就受托发行京沪高铁3年期的债券,有12家保险公司共认购了100亿元的铁路债权,这意味着保险资金投资京沪高铁的金额达到260亿元。如今,这些保险机构都看到了开花结果的曙光。
险资“冒险”的回报
在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发布的备案表中,对于京沪高铁的上市如是表示,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是京沪高速铁路及沿线车站的投资、建设、运营主体。目前,该公司资产质量优良、有稳定的现金流,已连续盈利超过三年,属于《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的实行资产证券化的高速铁路企业,已具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无异于宣告京沪高铁上市的正式启动。
截止到目前,在京沪高铁的股东中,中国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占股51.73%,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保险资金联合体占股13.91%,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入100亿元人民币占股8.7%,另外,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占股6.56%,其他股东还包括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南京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山东铁路投资控股集团、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等。根据京沪高铁公司参股股东披露的信息显示,京沪高铁自2014年扭亏后持续盈利,2014——2017年,4年时间内收获利润共计311.7亿元。
2月28日,一位当年参与保险资金入股京沪高铁的保险资管人士接受《华夏时报》专访时回忆称,以平安为首的保险资金对于京沪高铁的投资计划,也并非一撮而就,在与作为控股股东的铁道部进行谈判时,在具体出资金额、出资方式、投资回报等方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拉锯战。
“在2018年4月举行的铁道部新闻发布会上,当时的铁道部官员首度披露京沪高铁1150亿元项目资本金的来源构成。沿线7省市将以土地折价入股,由中国平安牵头的7家保险公司将集体出资160亿元,占总股份的13.9%;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则以100亿元资金入股,占比8.7%其余647亿元,则由铁道部负责,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作为铁道部的出资人代表位居第一大股东。”这位人士称。
这位人士告诉《华夏时报》,在与铁道部长期的接触和谈判过程中,保险资金最初并没有银行资金的前景大,其间也曾有集体出局的可能,当时各家保险公司大多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部门,负责京沪高铁项目的项目考察、前期设计和谈判等准备工作。为考查投资可行性,泰康人寿的首席执行官段国圣曾亲自带队进驻京沪高铁项目组,实地考察了三周。 在保险资金投资京沪高铁项目过程中,原保监会的态度非常积极, 2006年7月,在保监会的大力协调和推动下,铁道部正式就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向保险业进行了专门的推介,45家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到会。
“当时铁道部称在今后几年中,保险资金可分年度对该项目进行投资,总投资额度800亿元。铁道部还向保险公司描绘了京沪高铁项目未来的美妙前景: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5小时的行程,8000余万人单方向的年输送能力,建成后8%——12%的综合年收益率。“这位人士回忆。
事实上,在谈判过程中,对铁道部所宣扬的投资收益率,有些保险公司并不认同。国内最大保险公司中国人寿,起初一直积极与铁道部接触,但因为担心京沪高铁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过多,建设期长,回报率低,无法确保收益,而最终决定退出。
”中国人寿退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投资方式上与铁道部难以达成一致,铁道部倾向于保险资金以股权融资的方式进入,而人寿则比较谨慎,倾向于采取债券加优先股或发行可转债等混合方式进行投资。在这一点上,铁道部始终没有让步。“该人士指出。
现在看来,作为保险业老大的中国人寿,这次将无缘分享京沪高铁上市的胜利果实。
据这位人士透露,时间到了2007年9月,保险资金与铁道部的谈判到了最关键阶段,由于在收益率和投资方式上存在分歧,谈判曾一度陷入僵局,彼时市场甚至流传出保险资金将集体退出的消息。但当时的保监会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与铁道部多次沟通,最终敲定由惯于战略投资的中国平安等几家仍有意愿的保险公司组成保险投资团队。2007年11月2日,保监会资金运用部召集数家保险机构开会,再次对保险资金投资京沪高铁展开讨论。最终确定中国平安以最大的出资额成为牵头人,主导与铁道部的谈判。
此后的谈判关键仍围绕投资方式展开,经过最终协商,保险资金与铁道部确定了“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方式,除股权投资外,其余部分将以债权投资方式进行,保险资金参与股权和债权投资的规模视项目建设情况而定。其中中国平安出资63亿元,余下的97亿元则由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和太平人寿按比例分配,而泰康人寿则主导了100亿元债券融资的项目。
竟是一场豪门“盛宴”
“十年回首,原来对于险资入主京沪高铁的牵头团队而言,竟然不是一场梦,而是很快能看到投资果实的正确抉择。在撬动260亿保险资金的十多家保险资管中,谁不是历经投资过程的种种波折与迂回,如今看来都是值得的。”在受访时,前述人士感叹道。
在诸多保险业内业内受访人士看来,假如京沪高铁一旦上市,保险资金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乃至盈利上市,收益的不仅仅是保险资金,其中还有沿线的地方政府以及地方铁路建设公司。
“京沪高铁沿线七省市以土地作价入股京沪高铁,这使得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北京都能够享受到京沪高铁的上市红利。此外还有上六地的铁路建设公司也是股东,它们不仅享受未来的上市公司,在前期还享受了参建的建设红利。”3月1日,国泰君安证券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梁明(化名)对《华夏时报》称。
记者查阅了解到,除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为第一大股东,平安资管、社保基金分列第二、第三大股东外,包括上海申铁投资公司、江苏交通控股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天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集团、南京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河北建投交通投资公司、安徽省投资集团等8家公司都成为京沪高铁的超“豪华”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在京沪高铁的股东名单中并没有银行的身影。据《华夏时报》采访获悉,在当年京沪高铁的项目推介过程中,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各大银行都有强烈的投资意向,并进行了深入谈判。其中4大行都表示其投入资金可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当时中国银监会下发相关通知,叫停了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京沪高铁项目。因为按《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是目前银行资金投资中绕不过去的法律门槛。
事实上,京沪高铁的上市预期打开了一扇门,因为另有数百亿的保险资金还参与到国家的高铁建设中去。
保险资金首次投资高铁要追溯到2006年,在2006年10月,平安集团旗下子公司平安信托筹集80亿元以及自有资金20亿元投资武广高铁;再其后在2010年9月27日,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江西省铁路投资集团公司签订《关于平安——赣铁集团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投资合同》,根据该合同,平安资产以19亿元投资沪昆客运专线杭州——南昌——长沙段等铁路项目。
可以期许的是,京沪高铁一旦上市成功,A股将增加一个新的高铁板块,其它有保险资金参与的铁路投资路段都有可能实现上市。
责任编辑:霍琦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