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带着情感的文字才如此受到追捧,不管是尖酸刻薄、悲伤痛苦、心酸无奈,还是一往情深、缠绵悱恻、激昂澎湃。内容制造者不用提供真正具有意义的内容,只需要提供情感即可
——被技术裹挟的内容制造者。
如今看来,20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当属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新媒介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媒介所展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延伸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内容,而是内容背后的技术。
在技术主导的互联网时代,曾经充斥着对内容的不屑一顾。
毕竟内容获得的成本从来没有如此低廉,内容获得的途径从来没有如此便利。
技术主义者仅用代码就能够将成千上万的文字搜集到一起,当互联网成为内容超市,我们可以看到成堆成堆的山寨产品。
伪原创、新闻嫁接早已成为内容行业的操作准则。
然而,突然有一天技术主义者们发现,再多的代码和伪原创也不能支撑起人们对于内容的消费。
他们就貌似慷慨地将金钱给予了内容制造者。然而,被制造出来的内容也是只是技术主义的赞美诗,每一个不符合技术要求的文章都将被打入冷宫。
事实上,对于内容工作的唱衰曾经不绝于耳。
机器人可以写新闻报道了,还要记者做什么?
代码可以作诗了,还要诗人干什么?
当技术带来了一切,人要往哪里去?
技术革命
人之所以有别于机器,在于情感。
或许这一轮内容的死灰复燃可以看作是机器向人类索取情感的开始。
技术发展到今天,所有的数字上、逻辑上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技术方法解决,唯独人类的情感不能。
所以,如今带着情感的文字才如此受到追捧,不管是尖酸刻薄、悲伤痛苦、心酸无奈,还是一往情深、缠绵悱恻、激昂澎湃。内容制造者不用提供真正具有意义的内容,只需要提供情感即可。
假如有一日,技术可以完全模拟、或者获得人类之情感,将会怎样?
当《黑暗之书》被艾达开启(参见《神盾局特工》),你是否会明白:技术主义者只是技术的代言人。
未来科技
人类能够提供的仅仅是情感,直到有一天,当情感能够通过技术的手段获得,人类将永远活在无尽的框架(frame)之中。
或许这将是技术与人类共同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