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藏宝 为世代传承 四川博物院史上三大捐赠背后的文化情怀

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和任启华(右)在捐赠现场。

李一氓捐赠的石涛画作。

张大千的敦煌临摹壁画。
近期在四川博物院举行的“吴凡、任启华捐赠陈子庄作品展”现场,陈子庄作品的平淡天真、迹简意远,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观众。该展作品绝大部分源自陈子庄生前挚友、85岁的安徽老人任启华的捐赠。今年1月25日,任启华将自己收藏的213件陈子庄作品、亲笔书信等藏品,全部捐给了四川博物院。专家估值达到9710万元。
从上世纪50年代接收张大千家属捐赠的大千画作,到接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先生的捐赠,再到此次陈子庄作品捐赠,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建成后经历了三次重大捐赠。其背后,饱含着捐赠者的家国情怀,更蕴藏着川博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满腔情怀和责任。□川博 文/图
张大千画作捐赠 川博从此收藏大千作品最多
川博张大千书画馆展陈的大千作品,就源自上世纪50年代大千夫人的捐赠,也是川博接收的第一次重大文物捐赠,它们主要是张大千赴敦煌临摹的壁画。
当年经手此事的原省文化局干部高文回忆,张大千赴台以后,将200多幅临摹壁画交给其夫人保管。1951年,张大千夫人提出可以捐赠这批画作。由于彼时大千先生还在世,文化局认为应征得本人同意,只答应了川博代管。1953年,家属又联系了一次捐赠,同样未果。1955年,家属再次联系文化局,透露大千先生完全同意捐赠:“民族文化的瑰宝理应归于国家。放在家乡的博物馆,我就放心了。”
同年6月,张大千183件临摹敦煌壁画和300余件白描画稿,捐给四川博物院。这批画作,成为川博非常重要的藏品,它们使川博成为国内收藏大千先生绘画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博物馆也为其开设专馆,长期展出。多年来,这批重要藏品不断参加各种展览,足迹遍布全国甚至海外,将民族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影响深远。
促成李一氓捐赠 180余件文物捐给家乡
相比张大千家属的主动捐赠,上世纪80年代李一氓先生的文物捐赠,由川博人主动出击穿针引线,最终促成李一氓将所藏的180余件文物捐给了川博。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李一氓就受家乡人所托,为杜甫草堂等连续多年收购古籍善本。1987年年底,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所藏捐献给家乡四川。
李一氓将藏品捐给家乡,离不开他的高风亮节,也离不开川博人为国家收藏文物的诚意和努力。高文说,在听说李一氓有捐赠所藏的打算后,他与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省图书馆的负责人赴京拜访李一氓,恳请将所藏捐给家乡。听到乡音,老人家喜不自胜,欣然同意。上世纪70年代,他向四川省图书馆和四川省博物馆分别捐赠了一批古籍善本和文物。十几年后,最终将全部所藏送回家乡。他说:“为这些珍藏找一个妥当之处,这也是我最后结束藏书和藏古文物生活的上策。”
李一氓所藏中不乏石涛、郑板桥等名家画作。高文说,李一氓完成捐赠以后,四川专门从财政拨付了80万元奖金,李一氓将其中40万元捐给家乡彭州市成立助学基金。多年来,李一氓设立的教育基金激励着彭州的莘莘学子。多年以后,他捐赠的古籍文物,已达市值数亿元。
陈子庄画作捐赠 7年相交打动捐赠人
2019年1月25日,四川博物院迎来了建院史上的第三次重大捐赠:任启华将以陈子庄书画为主的收藏全部捐给川博。如果说前两次的捐赠还主要是捐赠方的家国情怀所致,这第三次捐赠,除了任启华先生的无私和慷慨,更离不开川博人的专业和诚意。7年相交,任启华多次感慨:“如果不是川博的盛建武院长这么有诚意,我可能都下不了决心!”
任启华如此说,皆因他对川博的“考察”长达7年。
2013年,是任启华与川博首次接触。他发现川博是四川龙头大馆,有能力与条件收藏展示艺术珍品;有一批学术骨干力量可以搞研究;此外捐赠作品还能得到妥善处理(张大千的画作在川博成立了专馆,被视为珍宝)。老人基本上确定将画作捐给川博,岂料一波三折,一拖就是7年。
盛建武说,任启华提出了一些捐赠条件,川博都一一满足。“比如他要求对陈子庄艺术进行研究,我们就成立了‘陈子庄艺术研究工作室’,由我担任工作室主任。”多年来,工作室广泛收集陈子庄研究的各种资料,撰写了《陈子庄研究综述》等论文,出版了《石壶册页精品集》,还对陈子庄故交门人进行访谈,为出版访谈录做好了基础工作。此外,任启华也撰写了几部关于陈子庄艺术研究的专著,即将结集出版。
然而,任启华提出由国家出资2000万元成立陈子庄研究基金,却因为政策所限无法实现。其间,闻风而动的企业老板、藏家上门,开出诱人条件。有人提出4000万元收购画作,并在北京修建陈子庄美术馆,但老人考虑藏品将变成对方私藏,断然拒绝。他又提出可以捐一部分藏品给川博,川博在和他推心置腹交流后,保证要做好陈子庄研究,最终他同意全捐。然而,就在川博向省政府争取的相关奖励资金一一到位之后,任启华家人又突遇官司。为此,老人开始动摇,他想卖画用于家庭救急。此时,川博请律师走南闯北帮助他的家人打官司,最终官司胜诉,消除了他捐赠的后顾之忧。
夜不能寐的背后 是传承文化的情怀与责任
从2013年至今,陈子庄的这批画作终于成了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财富。除了估值近亿元以外,其价值从著名画家冯其庸对陈子庄的评价中可窥一斑:石壶(陈子庄)是一位具有绝代才华,迥不犹人的画家。
在推动捐赠的过程中,盛建武长达数月夜不能寐,“担心收到赝品”。在任启华决定捐赠以后,四川省文物局专家库鉴定专家对画作进行鉴定,结论为全是真迹、精品。盛建武不放心,他继续把成渝两地的相关画家请来鉴定,结论相同。在此之后,他又找到陈子庄的学生旧友、陈子庄儿女等20多人,请他们回忆画作出处,以证传承有序。最后,还把对陈子庄作品有研究的专家分别请到川博文物库房查看。最终,几拨人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绝对真迹,绝对精品。
作为这批画作的捐赠人,任启华的作风让人感慨——他至今仍住在安徽的棚户区,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俭朴,夏天常穿一件有破洞的棉衬衣。在川博带领青年学者做研究时,老人家中午没吃完的盒饭要留到晚上吃,从不肯接受博物馆同仁带他去改善伙食,甚至盛建武提出给他私人买一床凉席都不接受。为了辗转安徽和福建多地取回保藏的书画作品,他不但从来都是坐火车,更不让博物馆工作人员随行照顾,只怕增加开销增加国家负担。他和川博相交七年,除了带学生,和大家探讨艺术,就是自己看书。
陈子庄的捐赠,不仅是四川博物院捐赠史上的盛事,也是整个四川乃至全国文化史上的大事。川博耗时7年争取了任启华的捐赠,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也极大地倡导了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树立了博物馆捐赠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并非孤例。在此之前,画家吴凡就曾在临终前嘱咐家人把所藏的陈子庄画作捐给了川博。
这次捐赠,是任先生的无私情怀,也是川博人用七年时间为国家藏宝、传承文化,不负博物馆人责任和传承文化的情怀。
未来,随着陈子庄作品价值的不断挖掘,川博获得这批捐赠品的意义重大,这次捐赠也将载入四川文化史册。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