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遗忘了他,却将一半奖金给了其学生

2019-10-11 10:45:10浏览:115评论:0 来源:配电箱厂家   
核心摘要:10月8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奖,瑞典皇家科学院把荣誉给了一位美国学者和两位瑞士学者。这位幸运的美国学者就是普林斯顿大

10月8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奖,瑞典皇家科学院把荣誉给了一位美国学者和两位瑞士学者。

这位幸运的美国学者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阿尔贝特·爱因斯坦荣誉科学教授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他与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一同获奖。

由于在宇宙物理学方面的突破性贡献,皮布尔斯分得了奖金的一半,另外两人分享另一半。

今年84岁的皮布尔斯的英文全名是Phillip James Edwin Peebles,又名Jim Peebles,中文译名为菲利普·詹姆斯·埃德温·皮布尔斯,还译为吉姆·皮布尔斯。

1935年4月25日,他出生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的温尼伯。

大学时代,他在加拿大求学,就读于曼尼托巴大学,并获得了学士学位。

1958年,23岁的他离开曼尼托巴赴美留学,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罗伯特·H·迪克。

以后的时间,他一直呆在普林斯顿大学,把整个科学生涯都交给这里。

这么多年,他默默专注于理论物理学和物理宇宙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谈到他的学术贡献,几乎是不胜枚举。

首先,他对大爆炸模型及大爆炸核合成理论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在乔治·伽莫夫, 拉尔夫·阿尔菲和罗伯特·赫尔曼预测微波背景辐射近二十年之后,他与导师罗伯特·迪克等人解释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印记。

其次,他在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结构形成等领域做出重大理论贡献,提出了关于星系形成稳定性的欧斯垂克–皮布尔斯判据。

此外,他还成为1970年代宇宙结构形成理论的研究先驱,引领人们颠覆性改变了对宇宙的认知。他做了大量工作使得物理宇宙学成为严肃的、定量的物理学分支。

业内专家评论他时,用了这样的说法: "他为宇宙学中几乎所有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基础,包括理论和观测,将一个高度猜测性的领域变成了一门精密的科学"。

而他长期以来对基本理论的许多创新,让其后的科学家得以广泛研究。

例如,在1987年,他对于早期宇宙的演化提出了原初等曲率重子模型;在1970年代初,他对暗物质问题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美国物理学家和理论宇宙学家,自从1970年以来,他被广泛认为是世界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他的《物理宇宙学》(1971年)、《宇宙的大尺度结构》(1980年)、《物理宇宙学原理》(1993年)等三部著作被纳入著名大学教科书,成为这些领域标准的参考文献。

正是这些,奖项纷至沓来,他几乎是荣誉加身,大奖拿到手软。1981年,他获颁爱丁顿奖章;1982年,他获得丹尼·海涅曼天体物理学奖,同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士;1993年,他成为亨利·诺利斯·罗素讲座教授;1995年,他捧得布鲁斯奖;1997年,他成为奥斯卡·克莱因纪念讲座教授;

1998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2000年,他赢得格鲁伯宇宙学奖;2001年,他获得Harvey Prize;2004年,他拿到邵逸夫奖;2005年,他获得克拉福德奖;2006年,他成为Hitchcock Professorship;2013年,他获得狄拉克奖……

不仅如此,为了纪念其在科学上的不朽功绩,他的名字被永载星空,编号为 18242的小行星就被命名为皮布尔斯星。

其实,在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皮布尔斯探索宇宙学的过程中,他的博士生导师罗伯特·H·迪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可以说,导师把年轻的皮布尔斯领进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研究天地。

关于宇宙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皮布尔斯正是从迪克那里得知的。即使说,皮布尔斯是继承了迪克的衣钵,得到了真传,而终能大展拳脚、作出卓越贡献,如此说法毫不为过。

如果,迪克在世,也许可以共享这份崇高的荣誉。

遗憾的是,这次得奖,迪克竟然只能在天国感知学生的喜讯。

罗伯特·H·迪克

迪克的英文名为Robert Henry Dicke,中文译名为罗伯特·亨利·迪克,又译作鲍伯·迪克。

他于1916年5月6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于1997年3月4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逝世,享年80岁。

他大学本科就读于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并在那里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拿到学士学位。

后来,他继续深造,师从博士导师李·阿尔文·杜布里奇,获得了罗切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就此走上学术之路。

之后,他重回母校,成为普林斯顿的一位教授。

受乔治·伽莫夫、保罗·狄拉克施等物理学家的影响,他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科学大门。

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他对天体物理、原子物理、宇宙学和引力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成就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发明锁相放大器、布兰斯–迪克理论、迪克效应、迪克辐射计等等。

1970年,54岁的迪克教授摘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物理学奖。

三年之后,他又获得Comstock Prize in Physics(1973年度Comstock物理奖)。

1974年,他捧回了 埃利奥特·克雷森奖章(Elliott Cresson Medal)。

成就赢得荣誉,成绩源于钻研。

迪克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深入研究后,做实验去检验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开始对日食实验观测的结果进行质疑。

“他考虑到,如果太阳并非先前所认为的正圆形,而是稍微有点扁,则可能要对先前的观测结果进行修正。”

作为实验大师,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为此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准备检验太阳是否正圆,如果不是正圆,那么他将会探求到其偏率对光线偏斜实验的结果带来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并未观测到偏率,他的实验反而进一步证实光线偏移测得的结果的准确性,坐实爱因斯坦的理论。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信宇宙诞生时残留的某些辐射肯定还留在宇宙的某处未被发现。

为此,他亲自带着自己的研究生皮布尔斯和戴维·威尔金森一起寻找这些辐射残余。

直到有一天,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降临了。

这一天,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实验室的电话响起,他接了,电话是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打来的。

这两位分别名为阿诺·阿兰·彭泽斯、罗伯特·威尔逊的学者特地向他请教,原因是他们制造的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些问题:当他们利用望远镜试图观测宇宙中几厘米波长的信号时,总是会监测到非常嘈杂的背景噪声。他们起初以为这些噪音是因天文望远镜上表面粘上鸽子屎所致。

于是,他们就把设备打扫了一遍,但是随后这种噪音还是存在。

听闻两位的叙说后,迪克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划时代的发现,当即就捂上听筒对学生皮布尔斯和威尔金森说,“嘿,有人抢在我们前面了!”

迪克立即向电话的那头解释,这个噪声也许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残留下的辐射。

不久,彭泽斯和威尔逊将其发现,合作发表论文刊登在权威刊物《天文学杂志》上。

而随后,迪克也与他的学生皮布尔斯将这一发现进行理论诠释,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宇宙黑体辐射》。

在论文中,师生俩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来说明大爆炸的辐射会慢慢冷却,达到开氏温标3度的绝对温度。“从普朗克辐射定律可知,绝对温度为3度的辐射其辐射波长大约在几个厘米之间,这就是为什么彭泽斯和威尔逊能获得背景噪声信号,因为大爆炸的初始辐射的波长慢慢变化,到后来成为与宇宙微波背景的波长相当。”

1978年,受迪克启发的彭泽斯和威尔逊因为这一发现捧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迪克却第一次与大奖失之交臂。

一年后,也就是在1979年,这一年全世界物理学界正在疯狂地庆祝伟大的爱因斯坦百年诞辰。趁此良机,63岁的迪克与44岁的皮布尔斯将其关于宇宙物理学的合作研究成果,在一本史蒂芬·霍金编辑的纪念爱因斯坦的刊物上发表,论文题为《大爆炸宇宙学——困惑与出路》。

他们第一次直面了两个难题,并展开深入的探讨,一个难题是“宇宙为什么如此统一”,另一个是关于神秘的欧米伽决定宇宙是开放还是闭合(宇宙的物质-能量密度与临界密度的比值)。

这篇论文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并引发了学界的强烈关注。

1992年的时候,迪克又拿到了一个奖项,这就是Beatrice M. Tinsley Prize。此外,他获得的奖项还有伦福德奖等等。

终其一生,他的科学生涯是专一的,始终致力于物理学尤其是宇宙物理学理论研究范畴。

迪克不仅在科研上作出很多有益的工作,为后辈开拓了研究方向和积累了大量扎实的理论成果,而且也培育了不少优秀人才,除了得意门生皮布尔斯外,还包括阿诺·彭齐亚斯、罗伯特·威尔逊、阿兰·古斯等人。

参考资料:

1、环宇孤心 -作者:奥弗比-中信出版社

2、一路投奔奇迹——愛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作者:克拉普莱斯, 卡拉普丽斯, Alice Calaprice, 利普斯康姆

3、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PingWest品玩

4、网络百科及其他来源

(责任编辑:配电箱厂家)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天价作品难看懂 抽象艺术领跑全球最贵名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