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建设能源资源监管平台。
原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能源使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应用及效果:监管平台分能耗监控系统和能耗计量监测系统两部分。监控系统包括数据中心、监控中心以及监管软件平台,计量监测系统包括用电计量监测和供水计量监测系统。平台实现了以下功能:
●分类、分项与分户计量。
分类计量:对电、水等能源资源进行分类计量。
分项计量:对每类能耗按照功能进一步划分计量,如电能分为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4个分项。
分户计量:按部门(房间)进行计量。
●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
大量采用数字式电能表、数字式水表等具备数字通讯功能的计量器具,实现自动计量、实时采集,并自动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通过三级数据报送,可实时监测行政办事中心内每一个区域及每间办公室的用电情况,实现对用电的分户计量、分项计量。
通过多区域的数字水表,可监测行政办事中心各个区域的用水情况,从而实现对行政办事中心的用水分区计量。
●在线监测、统计分析、定额管理、数据上传和能耗公示。
能耗在线监测:主要包括各类能耗的实时总览、建筑能耗统计表及建筑详细能耗报表,表格均可直接导出和打印。
统计分析:包括能耗汇总、能耗对比及同类对比。
定额管理:对各个部门、房间进行用能定额分配和管理。
数据上传:用户可把能耗数据上传至云端,把各种能耗报表上报至省市相关管理平台。
能耗公示:能耗数据展示屏设于行政办事中心一楼醒目区域。通过实时发布行政办事中心内各部位用能数据,可督促中心内人员增强节能意识。
图10能耗数据实时展示屏幕
9.进行中央空调集成优化控制改造。
原理:通过建设中央空调末端精细化管理控制系统,以及冷源运行能效优化控制系统,实现中央空调集成优化管理控制,大幅提高中央空调系统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系统能耗。
应用及效果:
●总体架构:主要由数据服务器及系统软件、现场操作工作站(与监控中心共用)、冷源能效优化控制系统、末端精细化管理控制系统(包括空调机控制子系统、新风机子系统、空调机子系统和风机盘管子系统)及现场控制通信总线组成。
图11中央空调集成优化管理控制系统图
●中央空调末端精细化管理控制系统:搭建室内舒适性监测系统。通过加装室内舒适性采集器,实现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可挥发有机物浓度等参数实时监测,为末端设备运行参数的自动调控提供依据,同时对判断空调系统的实际供冷效果提供最为直观的参考。
在各风柜房内安装空调末端精细化管理控制系统。根据室内舒适性采集系统的监测参数实现室内空调环境的精确控制,不但改善室内的热舒适性,同时提高了风柜的使用效率,从而大幅降低空调系统的冷量消耗。
对数量庞大且管理困难的风机盘管进行联网控制。根据房间用途,执行相应的控制策略,有效避免设定温度过低、下班忘记关机等现象,大幅节约空调冷量消耗及盘管自身电耗。
●中央空调冷源运行能效优化控制系统。包括:系统控制模块、制冷主机控制模块、水泵变频控制模块、冷却塔控制模块等,可实现综合调节冷源系统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在满足用冷需求的前提下,优化各设备的运行参数,使冷源各设备进行协调统一高效运行,减少冷源能源浪费。
在实现末端精细化管理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变频改造,包括对每台泵加装变频器,并配置相应变频控制系统,使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能根据供冷负荷变化及室外气象参数变化进行变流量控制,降低系统能耗。
图12、13中央空调末端精细化管理控制系统、中央空调冷源运行能效优化控制系统
加装冷却塔变频控制系统,使冷却塔在不同季节及气候条件下,能根据主机的运行需求对冷却塔的风量进行动态调节,有效降低风机电耗,同时保障主机的高效运行。
在各冷源机房加装中央空调冷源优化管理控制系统,以实现对制冷主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阀门等设备进行整合控制,准确管理冷量输送,并实现设备的优化调配,提高冷源系统整体运行能效。
能耗监管平台及中央空调集成优化控制改造共投入资金903.77万元。综合节电率达20%,年节电量约309.22万度,折合标准煤380.03吨,节省电费282.26万元。
(三)提倡绿色消费模式。
1.落实节能产品采购制度。根据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规定,东莞市制定了《东莞市公共机构优先采购产品清单》。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督促行政办事中心内各单位严格执行,形成了选用节能产品的良好习惯和机制。
2.严格落实室内空调温度设定标准要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行政办事中心在行政中心内每间办公室的空调温度调控开关和用电开关都贴上温度限制提醒标识和节约用电标识,督促办公人员节约用电。同时,充分运用中央空调集成优化管理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各个办公室的空调使用状态,科学设定中央空调的温度(不能低于26度),有效降低空调能耗。
3.推进绿色办公。一是推行电子办文。进行无纸化会议系统改造,以点带面推动无纸化办会;二是采取降低办公设备待机能耗措施。在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上设置节电标识;三是推进办公耗材的循环利用。提倡双面打印,完善办公耗材管理,规范耗材采购、领用、更新、更换、维护、淘汰。同时,积极使用再生纸等环保产品。
4.推动绿色、节约用餐理念。机关饭堂使用可回收式餐具,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同时,倡导按需用餐,文明用餐,组织“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图15“光盘”行动签名
5.鼓励低碳出行。行政办事中心设有公共自行车棚,并专门设置了接送员工上下班的公共班车,为员工的低碳和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
6.推进资源循环利用。试点资源分类回收,在公共区域设置了分类回收箱,按可回收、有害和不可回收对废旧商品和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不定期开展废旧物品回收活动,向行政办事中心的工作人员分发废旧物品知识宣传册,将把活动回收的废旧商品交由东莞市东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进入社会循环利用渠道。所获资金交由市红十字会用于贫困儿童助学,既实现节能环保,又资助了社会公益事业。
图17室内分类回收箱图 图18组织开展废旧物品回收活动
7.积极应用新能源交通工具。根据公务需要,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行政办事中心购置了9辆电瓶车作为机要交通、日常巡逻的交通工具。
8.加强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设置餐厨垃圾回收装置,对餐厨垃圾进行统一回收,选取具有资质的餐厨垃圾回收处理企业,实现餐厨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四)加强节能宣传培训。
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如每年6月,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大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和“低碳日”活动,由市级领导同志带头参加,全员参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定期开展节能培训工作,每年开展2次以上的节能管理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每年面向机关工作人员举办1次以上节能知识讲座。
三、综合效益
(一)节能效果。
通过系列节能措施的实施,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以2010年年能耗总量为基准,“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节能249.64吨标准煤,年节能率约为7.2%。
(二)经济效益。
近几年,东莞市行政中心节能改造项目总投资为1783.56万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903.77万元),项目实施年节约资金约为608.95万元,年投资收益为34.14%。
(三)社会效益。
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节能改造项目是该市创建节能减排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实施后,使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内43家市级党政机关的能耗水平和机关运行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行政办事中心也成为东莞市节能减排的示范窗口。
四、心得体会
作为市级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通过强化节能管理,实施节能改造特别是大力践行“绿色消费”节能行为模式,有效地降低了能耗水平,成为所在区域节能工作的示范引领者。
行政办事中心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系列管理和改造措施,可为国内各级特别是市、县级党政机关集中区提供借鉴。一是充分发挥能耗监管平台实时公示能耗的功能。在公共区域设置能耗数据公示电视墙,按办公室实时公示能耗数据和排名,有效激发干部职工合理用能的自觉性。二是充分沟通协调,统筹实施改造。作为业主单位,针对入驻单位多,改造协调难度大的实际,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改造前多方听取各单位意见建议,反复优化改造方案,对局部分办公室先行改造,邀请各单位参观改造效果,打消顾虑,取得支持。实施改造时,尽量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并提前向各单位提供施工时间表,让各单位预有准备,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办公秩序的影响。三是用好节能技术支撑资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改造完成后,积极与节能服务公司协调,请其派出5名技术员长驻行政办事中心,负责管理维护设备。同时,组成包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物业服务公司和节能服务公司人员参加的协调小组,及时沟通解决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问题,为保证节能改造项目效益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