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各地医疗单位积极响应,广大医务工作者迅速投入到抗击病毒、抢救生命的最前沿。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我市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广大医务工作者严格按照统一部署要求,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做好防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他们,连续战斗不下火线
大年三十,市三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络绎不绝,护士耿树兰与医生施亚军忙得顾不上吃饭,晚上加班回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一天的操劳令耿树兰双腿酸痛、肿胀,连路都走不了了,脸上也被口罩硬生生地勒出好几条折痕。耿树兰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写道:“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我和爱人都奋战在疫情防控战斗的最前线,只有儿子回家陪爷爷奶奶过年了。对家人,我唯有歉疚,但疫情当前,抗击疫情、保护大家身体健康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三院人!”
年初三,发热门诊主治医师黄左宇因为疲劳抵抗力下降,身体不适,门诊部、医务科、感染科的同事们都十分关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勉强坚持。黄左宇深知医院现在人手紧张,发热门诊又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卡”,在充分评判自身状况后,他决定“轻伤不下火线”,坚持上完夜班。在家休息一天后,小伙子又恢复了满满的活力,继续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三院门诊部副护士长张琳介绍,该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来自感染病门诊、感染科、手术室等部门,除夕前后,门诊窗口前排起了长队,所有医护人员全员到岗,尽心尽力为每一位患者采样、抽血、诊疗。“虽然十分辛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也没有一个人抱怨”。
他们,舍弃家庭奔赴战场
春节前夕,三院收治了首例确诊病人,隔离病区护士长王园园只拎了一套换洗衣服和洗刷用品,就进了病区。她是隔离病区12位护士中唯一参战过“非典”战役的白衣天使,那一年她才21岁。
王园园的爱人是市康复医院急诊科主任,夫妻俩共同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爸爸妈妈都去参加战斗了,孩子谁来照顾呢?“孩子已经长大了,她能照顾自己了,我相信她!”王园园的回应“轻描淡写”,她用瘦弱的身躯扛起白衣天使的责任和担当。
据她介绍,隔离病区护理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其中4人还是“90后”,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她们毅然舍弃了与亲人团聚,选择与病毒为伴、与急需救治的患者为伴,与他们一起共克时艰。
副主任医师张晓芳是隔离病区医护团队中唯一一位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上初一,小女儿不满2岁。当她毅然奔赴“战场”时,小女儿拉着妈妈的手,不舍得妈妈离开,懂事的大女儿把妹妹搂在怀里,轻轻安慰她,“妈妈一定要注意安全,早点回家,妹妹我会照顾好。”孩子的体贴,令张晓芳不禁热泪盈眶:“我相信,等小丫头长大了,一定会理解、支持妈妈的选择。”
缪姗姗、张文芸两位护士的孩子也不到学龄,疫情面前,她们早已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我是感染科的医务工作者,当疫情来临,我理应‘冲锋陷阵’,担负起抗击病魔、护佑健康的重任!”缪姗姗说。
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包括小缪在内的很多医护人员产生了过敏的症状,嘴唇红肿,周围还出了很多小水泡。科室的战友们互帮互助,纷纷拿出各自的护肤用品。护士张晓坤说:“在这个非常时期,大家既是同一战壕中的战友,更是亲密无间的姐妹和伙伴!”
她们,剪发“明志”为大局
市三院发热门诊护士陈燕在接到指令后没有丝毫犹豫,她把孩子送回老家,在发热门诊坚守。为了不浪费宝贵的防护服,陈燕一连12个小时不吃不喝,避免上厕所,结果出现了便秘的症状,连小便都困难了。同事建议她休息,她立刻回绝了:“现在正是疫情防控关键期,容不得丝毫懈怠!”
为了方便穿防护服,也出于减少感染的考虑,陈燕毅然剪去了一头飘逸的长发,如今短发的她显得更加精神干练,她说:“看着剪下来的头发,还是有点心疼的,但特殊时期,要好看有啥用?”隔离病区的主治医师薛红也跟陈燕一样,把长发剪短,薛红表示:“剪短头发减少了感染风险,不仅是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了同事。”
隔离病区主任明芳表示,病区所有医护人员都进行三级防护,隔离措施非常严格。每天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隔离服,一进去就是4个小时,大家工作时都是大汗淋漓,几个小时下来,脸上出现了凹槽或水泡,全身的汗水浸透了衣服。“但从收治首例病人至今,没有人抱怨,取而代之的是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看到患者在我们的治疗护理下一天天好转,再苦、再累也值了!”说到这里,明芳满满的欣慰和自豪。
他们,为一线战斗保驾护航
自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确诊至今,随着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市三院检验科工作量激增。科副主任陆仁飞、主管技师王健一直以科室为家,整个春节期间没有休息一天,即便是大年三十除夕夜,陆仁飞仍废寝忘食,加班检测样本直到凌晨。
“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发挥我们专业所长,准确、高效地给出样本检测报告,为临床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提供最准确的依据、最快速的参考。”王健透露,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们都早早地把家属送到了乡下,等打赢这场仗,再好好弥补一下家人和孩子。
救治患者离不开影像技术的支持。在科主任陆健统一安排下,三院影像科积极行动起来,放弃假期,全员投入到为发热门诊病人摄片筛查、为隔离病人床旁摄片等工作中。
影像科的技师几乎都是年轻人,年龄最大的技术组长姜吉锋不过41岁,大年初一,他身先士卒,第一个去发热门诊拍片;“90后”小姑娘黄敏来医院工作不久,面对疫情,她奋勇争先,第一个为疑似患者做CT检查、前往隔离病区拍摄床边胸片;王邵刚、毛宇夫妻俩都在影像科工作,他们与该院许许多多医护人员一样,选择把双胞胎孩子送到乡下,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科室副主任张涛为大家购置了维生素C含片,以提高大家免疫力,并为床旁摄片人员购置了乳胶鞋。他说:“面对疫情,每个人都主动‘舍小家、为大家’,逆行而上,毫无怨言,这正是三院影像人的职业担当!”
他们,用“心”关爱患者
由于入住隔离病区治疗的特殊性,患者难免产生孤独、焦躁、抑郁等情感波动,心理援助势在必行。大年三十,市三院收治的首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在医院统一安排下,来自康复科的主治医师王海及时响应,穿上隔离服,走进隔离病区,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王海贯彻心理学医务工作者“善行、责任、公正、尊重、诚信”的职业精神,对患者悉心指导,将恐惧、孤独、忧虑等负面情绪及时排解,为其积极配合治疗提供了精神和心理保障。
“随着感染病例的不断增加,心理援助工作势必更加频繁,隔离病区不仅是感染科一线医护人员拼搏的‘战场’,也是我们心理治疗师驰骋的‘舞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准备再上战场,为患者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铿锵有力的话语透露着王海作为医者党员的那份坚定与执着。
本报通讯员王晨光 本报记者冯启榕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qingxiu.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yixian2s.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tangyin.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jiali.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fufeng.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