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造成这座特大型城市陷入除雪之困。虽然环卫工人加班加点,撒了相当于过去5年冬季使用量的融雪剂,甚至一名工人突发脑出血倒在工作岗位,但目前部分路边、人行道、胡同、小区内仍有积雪。要打赢这场扫雪战争,究竟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设备,还是需要更好的策略。
怎么办?有人建议政府应一声令下,让所有单位“自扫门前雪”,否则处罚。这或许真能组织一些人参与扫雪,但是,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用行政命令来应对危机,常常无法回答“扫雪怎么成了我的义务?”的质疑。
也有人提议全民除雪?当然,“全民”只是一种理想,但唤醒民间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力参与除雪,无疑是最现实的办法。城市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应对任何危机,单靠政府不可能快速化解,如何明晰政府的责任,并保障民众的权利,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政府与公民的新型合作机制,这次大雪是一个契机,值得好好总结。
有人提出增加环卫工、聘用农民工、发动志愿者、发布强制令等六项措施,相关人士和专家展开讨论
1 【增加环卫工】
百余人环卫所缺七十人手
真实案例:目前,东城环卫五所所有在册职工165名,除技术工种和行政人员外,一线清扫工人只有88人。“实行一班制,人力仍然紧张。”五所书记刘建军说,该所负责二十五条半街、9座过街天桥,总面积98万平方米的作业面,占整个东城区环卫区域的三分之一。通过测算发现仍缺七十多名环卫工人。
各方声音:多位受访市民表示,大雪后清理路面任务繁重,显得环卫工人人手特别紧。平时也许人手够用。遇到大雪天气时能否多调动环卫部门的其他人员或服务于环卫部门其他岗位的工人也帮助扫雪。
东城环卫五所业务所长杨红钢介绍,环卫所每年初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人力和机械设备,由区环卫中心招工后统一调拨。去年,该所增加职工21人,但算上老职工的自然减员,其实所增无几。
“所里留不住年轻人。”据了解,环卫所一些新人干不久便辞职了;还有一些小伙子迟迟难以解决“个人问题”。目前,新入职的环卫工人工资在1500元左右,像王长荣这样工龄近30年的老工人,工资也只有2000元出头,“工资与他们的辛苦程度不相称。”
昨日,东城环卫五所管片内的二十五条半街的干道积雪已铲除大半,工人们终于可以回家睡个踏实觉了。4天4夜,该所120名工人已在岗位上工作近百小时。有人累倒,有人十指被融雪剂蚀裂,三四十人连续4天没回家。
可行性:★★
专家说法
涉及编制等需统筹解决
夏学銮(北大社会学教授):清扫路面积雪,保证市民出行是环卫工人的本职工作,但目前的状况是环卫工人人手不够以及专业除雪设备的相对缺乏。
如果遇到突发的恶劣降雪天气,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环卫力量的投入。
其中包括增加环卫工人人手,添置除雪机械设备,以缓解环卫部门的种种压力。
当然,这些措施涉及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统筹安排方可解决。
2 【购新型机械设备】
铲车干1天等于百人干3天
真实案例:“1辆铲车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全所100多名工人3天的工作量。”对于机械化作业的力量,东城环卫五所的业务所长杨红钢深有体会。1月8日起,市政部门的4辆铲车和2辆卡车开到环卫五所的片区,帮助清理路面积雪,使铲冰除雪的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各方声音:多位受访的市民表示,应该将新型机械设备与人工相结合,城市主干道以机械设备为主,胡同及社区道路应以人工为主。市民刘先生则认为,大雪只是突发情况,不可能年年有,花重金购买扫雪设备后,如果长期不下大雪,就会闲置,产生浪费。
据了解,目前,东城环卫五所有7辆机扫车、1辆洗地车、10辆小垃圾车和1辆融雪车。这些都属于作业车,其中,只有部分有接口的机扫车可以在车头安装铲头或滚刷,改装成扫雪车。大雪来时,主要靠作业车在主干道和慢车道撒融雪剂。环卫工人负责打通人行道、过街天桥。
据了解,3日大雪后,区政府协调市政、园林等部门,出动铲车、洒水车等车辆支援铲冰除雪作业。
“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机械化设备。”东城环卫五所书记刘建军认为,机械设备的效率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但很多大型设备造价较高,需要政府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闲置。同时,面对重大雪情,还需社会力量支持,各部门互通有无。
可行性:★★★
专家说法
建议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一些大型扫雪设备造价高、利用率低,由政府部门“养”着这些设备,容易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在一些发达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救援有两股力量参与,一是政府力量,二是由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机构和志愿服务机构。
像北京这样城市化水平高、分工细致的大城市,应有条件率先建立一套社会紧急救援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下,逐步形成提供极端天气救援服务的产业链,以政府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应对大雪等突发天气情况。
3 【号召志愿者加入】
志愿者起早赶往敬老院
真实案例:大雪后首个工作日,崇文区永外街道志愿者被组织起来,1小时就将街道的颐和老年公寓里里外外的积雪清除。永外街道团委负责人龚怡回忆,3日晚近零时,她收到街道的群发短信,要求所有机关干部周一早上8点到各自负责的社区参与扫雪。
各方声音:多名志愿者表示,社区志愿者中,中老年人居多,难以适应扫雪这样的体力活,年轻志愿者不是学生就是上班族,难以抽出时间扫雪。
也有志愿者建议,志愿者组织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给志愿者归类,尽可能让时间或体力都允许的志愿者多参与扫雪。在遇到大雪天气后,先通知这些人。
永外街道团委负责人龚怡说,考虑到年老体弱和需要上学、上班的志愿者,她只给不到20人发了信息,最后确认能到的有七八人,最远的骑车二十多分钟赶来。扫雪工具则由街道办城建科提供。
龚怡说,大约1小时,志愿者们和老年公寓员工一道就将公寓门前和小院积雪清除。
龚怡介绍,街道志愿者大多是北京奥运会的城市志愿者,奥运结束后,依然积极参与社区服务。街道团委主要通过qq群,手机短信等方式发布信息,
“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强,比较容易组织。”龚怡认为,这些志愿者同时又可以协调街道办提供工具,解决了许多人想参与志愿扫雪,却“找不到组织”的尴尬。
可行性:★★★★★
专家说法
志愿者除雪只是应急措施
夏学銮(北大社会学教授):大雪属突发情况,志愿者参与紧急除雪确实能缓解环卫压力。但是志愿者平时有工作,相关部门召集志愿者有一定难度。志愿者除雪,只能是应急措施。对应极端天气,还应以环卫人员为主,志愿者为辅。
刘俊生(中国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大雪后,我发现哪怕是在大学,也少有学生扫雪,都由校环卫工清理。学校和学生社团完全可以组织没课的学生扫雪。这既可以加快除雪进程,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教育。
|
了解更多请登录 配电柜厂家 http://3683.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shapotou.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bohu.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mingxi.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kaifu.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hengshan2.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