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超新星爆发: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2020-02-09 03:39:51浏览:2评论:0 来源:必达   
核心摘要:《蛇夫座足部的新星》一书中,开普勒绘制的插图,SN1604为灰色圈内天体。提出行星三大运动定律的开普勒1569年一份“地心说”的插









《蛇夫座足部的新星》一书中,开普勒绘制的插图,SN1604为灰色圈内天体。


提出行星三大运动定律的开普勒


1569年一份“地心说”的插图


蟹状星云是超新星爆发后的遗迹


啥勃望远镜拍摄的SN1987A残迹


(上接B01)


超新星(Supernova)这个名字很容易引起误解。“nova”在拉丁文中意思是“新的”。单词“Supernova”的缩写“SN”,也正是所有超新星事件的编号开头。


人类历史上可以观测到的超新星并不多见,最近的一颗超新星出现在1987年,当时不光社交媒体还没有出现,连哈勃望远镜都没有上天。而且那次“超新星爆发”只能在远离城市光污染的南半球部分地区才能看见。


早期的天文学家,比如大名鼎鼎的“行星三大运动定律”提出者开普勒,当他在400年前目睹一次超新星爆发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所目睹的是一颗恒星的诞生。


如今,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超新星爆发”并非恒星的新生,而是恒星死亡的回光返照。由于这些恒星都距离地球十分遥远,它们死亡瞬间发出的闪光,经过数百年、数百万年长途跋涉,最终到达地球,被我们所察觉。


1987年的那个夜晚我们目睹了一颗恒星的死亡


1987年2月23日,一股爆发性的中微子快速穿过整个地球。它们被设在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的灵敏探测器检测到了。紧随中微子信号之后数小时,在各个电磁波段,可见光、红外线、X射线,各个波段的观测信号几乎同时袭来,天文台报告,在南部夜空中出现了一颗新的星星——一次“超新星爆发”发生了。


这次超新星爆发被编号为“SN1987A”,意思是1987年观测到的第一次“超新星爆发”事件。这是人类进入望远镜时代以来距离最近的一次“超新星爆发”事件,机会难得。


这一超新星位于大麦哲伦星云方向。大麦哲伦星云在北半球看不到,它的名字是以最早看到并记录下来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名字命名的。因此,天文学家立即调用位于南半球的智利和澳大利亚境内的大型望远镜开展后续观测。


在爆发瞬间,“SN1987A”释放的能量超过1亿颗太阳,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在地球上用肉眼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它,之后才慢慢暗淡下去,消失不见。


在超新星逐渐消失之后,天文学家注意到原本在这一位置的恒星“桑杜利克?69°202”不见了。由此,天文学家确认,这颗距离地球16万光年的蓝超巨星,正是发生爆炸而死亡的那颗恒星。


16万年后,1987年2月23日的那个夜晚,我们在地球上目睹了它的死亡瞬间。


1604年的“开普勒超新星”


为推翻“地心说”提供了证据


大约400年前,夜空中出现了一颗明亮的星星。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是首批观测这颗天体的人之一。这颗代号为“SN1604”的超新星,也被称为“开普勒超新星”。它的出现,为后来推翻“地心说”提供了证据。


17世纪的欧洲社会对于宇宙的普遍认知,来自于两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即认为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心,甚至是宇宙中心。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论天》中描述,地表是所有不完美事物的领域,这些不完美的事物都会发生改变。但遥远宇宙中的物体都是完美且不可变的。依据这些原则,他在那个年代建立起一套复杂的体系,可以相对精确地预测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


早在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套理论在欧洲社会激起波澜,但始终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


1572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观测到了一次“异常天象”。后世天文学家研究发现,布拉赫观测到的实际是一次“超新星爆发”,而且可观测时间从1572年一直持续到1574年。


当时,也有不少天文学家注意到了夜空中的变化。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相悖,布拉赫认为,那颗明亮的星星不是类似彗星那样靠近地球的存在。多亏了布拉赫详细的记录,人们第一次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了质疑——宇宙中的天体也可能发生改变。


1604年的“超新星爆发”,彻底打破了僵局。与布拉赫观测到的那次不同,“开普勒超新星”是能在白天用肉眼看到的明亮存在。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事件,人们担心,这是某种大灾变的预示。


开普勒曾是布拉赫的助手。1601年布拉赫去世后,他继承了布拉赫的事业。利用这位前辈多年的观测记录,开普勒写下了《蛇夫座足部的新星》,认定这颗天体存在于遥远银河中。


这些观测都成为天文学史上的转折点。人们开始理解,天上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只宇宙中的“大螃蟹”


中国史书上有记载


爱好天文的人可能知道,金牛座的蟹状星云是一个超新星遗迹,它来自900多年前的恒星在生命末期发生的剧烈爆炸。天文学家是如何发现的呢?


1892年,蟹状星云拥有了第一张照片。29年后,天文学家邓肯在比对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11年间拍摄的两张蟹状星云照片时,意外发现它在不断地膨胀。同年,瑞典天文学家伦德马克也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中国北宋时期记录的一颗“客星”位置相近。


1928年,著名天文学家哈勃第一次做出了决定性的判断:蟹状星云膨胀的速度很快,按照这种速度,只需要900年左右的时间,它就可以膨胀到现在的大小。在古代天象记录中,蟹状星云附近只有一次新星出现的记载,那就是中国记录中的1054年。


在哈勃的时代,“超新星”的概念尚未被提出,人们对于这类天体的物理性质了解非常有限。不过很快,美国天文学家梅耶尔、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以及荷兰汉学家戴文达就开始了联合探索,并且成功地在《宋会要》一书中找到了重要线索:“嘉祐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这段记录,不仅详细阐明了1054年“客星”出现的时间和位置,甚至还有亮度变化的信息。借助这些线索,可以画出1054客星的光变曲线,天文学家据此判断它应该是一颗超新星。而蟹状星云,正是这颗超新星爆炸之后所产生的遗迹。


记者金弘彬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箱厂 http://3683.bidadk.com/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奥尼尔悼念科比 他终于记起了OK组合时的深厚情谊|奥尼尔|悼念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