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谷智轩】昨天(7日),江苏省政府公布的一组数字在网络上炸开了锅——该省“十三五”时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实施4年来,目前仅剩17人未脱贫。引得一些人诧异的精准数字背后,是对贫困户逐一建档立卡、全国联网的庞大工程,以及江苏省的雄心——提前完成年收入4000元的全国性脱贫目标,经济强省江苏主动将标准提高至6000元。
江苏省秀出“99.99%脱贫率,17人未脱贫”的数据,曾引得一些网友开启“哭穷模式”,“自嘲”为这17人中的一份子:
在某微博博主发起题为“江苏剩17人未脱贫,你脱贫了吗?”的投票中,截至目前的8.7万参与者中,有6.5万人声称自己“没脱贫”:
还有大V由此质疑扶贫工作的成效,认为贫困线的划定“有问题”:
不过,“哭穷党”们同时招致众多网友“何不食肉糜”的抨击:
对上述数据的调侃,也并没有盖过为扶贫工作者鸣不平的声音:
不难看出,由于许多人对“脱贫”这一概念存在认知误区,江苏省本次亮出的成绩单也遭到了误读。
江苏“标准更高”
要了解扶贫工作的具体成效,首先得明确“贫困”的相对标准是什么,不能单凭主观臆断。
世界上关于贫困的标准并不统一,各国有各国的政策,但国际上普遍以世界银行的数据为参照。
2015年10月,世界银行宣布了截至目前最新的国际贫困线标准,从此前的一人一天1.25美元上调至1.9美元。
世界银行近几次制定的国际贫困线标准
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当年年底介绍,早在2014年,中国的贫困标准就上升至2800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相当于每天2.2美元,已经高于世界银行1.9美元的标准。
按照我国目前的全国扶贫标准(2300元年收入,以2010年不变价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大约为4000元,而日前引发热议的江苏省,在2015年年底已提前实现这一目标。
而在“十三五”时期,作为经济强省的江苏省,更是组织实施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将省内脱贫标准划定为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高于国家标准。
对于确定这个“江苏最低数”的依据,前江苏省委农工办(省扶贫办)主任赵旻曾表示,既要体现发展水平和民生需求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又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要合理确定扶贫对象和规模。
在此标准之下,江苏省在2016—2018年就累计脱贫199.4万低收入人口、72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率分别达77.8%、88.2%。
1月7日,在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江苏省政府扶贫办主任朱国兵报告表示,4年来,纳入建档立卡的省定6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2542114人,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目前还剩6户、17人未脱贫。
对于这组数据,江苏省政府扶贫办对《北京青年报》表示,“6户、17人”是动态调整数据,这些人中大多是因病致贫,目前正在按照江苏省扶贫政策一户一策脱贫。
至于如此精确的数据是如何确定的,江苏省扶贫办对《新京报》表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在国家、省市县、乡镇各级扶贫办平台都实现了联网,保证数据精准。原先,数据库每年开放一次进行调整,但建档立卡每天都有动态进出,脱贫攻坚工作报告当天数据是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的,通过国家和省级数据库比对,得出还剩6户、17人未脱贫。
“再过一个星期,可能这个数据就会出现变化,有实现摘帽脱贫的,也有返贫情况,会有一定增减。但波动幅度不会太大,报告中提到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是可以保证的。”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箱厂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