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宅家别持续刷疫情 心理专家:做喜欢有意义的事|疫情↑█

2020-02-09 06:15:45浏览:1评论:0 来源:必达   
核心摘要:  原标题:宅家中别持续“刷”疫情,心理学专家:做喜欢且有意义的事  “宅在家要长蘑菇了”“看新闻觉得好难受”……疫情信
                

  原标题:宅家中别持续“刷”疫情,心理学专家:做喜欢且有意义的事

  “宅在家要长蘑菇了”“看新闻觉得好难受”……疫情信息时刻牵动公众的心。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仅给全民造成身体上的危机,还带来心理层面的考验。

  那么,公众通过哪些方式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继堃。

  王继堃认为,疫情本身属于应激性事件。适当的应激反应是必要的,然而,应激不足和应激过度对身心健康和社会情绪稳定都不利。应激不足,表现为思想麻痹大意、反应迟缓,进不了警觉期。而应激过度则表现为应对措施过猛、公众恐慌等。

  对于大众而言,如果长时间宅在家中,以及过度暴露在负面信息之下,会出现替代性创伤的现象。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会对心理造成一些创伤影响,进而影响个人行为。其中一个表现为,持续不断地看手机,心理会出现紧张、担心、焦虑等情绪,“大家会担心疫情到底什么时候过去,蔬菜价格是不是又上涨了等等。”

  这是一种对于不可预期事件的焦虑,焦虑的情绪会引发一系列生活问题。情绪和行为相互交织,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干预,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王继堃提出了六点建议,应对负面情绪。

  1、保持规律的作息,按时一日三餐。根据养生规律,冬天可以稍微早睡晚起;

  2、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平时大家都很忙碌,这个时候可以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挖掘一些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于父母而言,在这期间实际增多了对孩子的陪伴,可以利用机会增加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阅读亲子阅读绘本,比如《游戏力》,很多游戏绘本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因此父母可以做到游戏式的陪伴。父母可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故事,将故事和游戏结合在一起。

  3、适当隔离疫情信息。实际上,2003年非典时期的创伤强度比现在更大一些,这次对公众而言,更多的情绪是恐慌,而恐慌来源于不清楚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过多的信息未必对身心有利,看着上升的数字,未来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个人容易产生焦虑,进而形成社会性焦虑和恐慌。因此,适当地屏蔽疫情信息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规定自己在特定时间内刷手机。适当地了解,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4、故事疗愈的方法。故事具有疗愈力量,虽然它并不直接告诉读者怎么做,但是故事的隐喻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全社会,度过危机之后,都能有所成长,这不仅能让内心更坚强,也能从危险中吸取新的经验教训,对当下做出反思。

  5、保持适当的社会连接。社会支持也很重要,公众可以寻找互助的微信群和专业心理援助等。写下或说出自己的故事,这本身就具有疗愈作用。

  6、做一些小练习。比如,可以跟着视频练习传统医学里“八段锦”健身功法,也可以唱歌、跳舞,以及练习稳定情绪的“保险箱技术”。还有简单的放松练习: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用鼻子深深地吸气,用嘴来吐气,把吸入的气都吐出来,再吸入、吐出。

  王继堃指出,除了大众的自我调节,心理支持需要全方位合作,包括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统筹组织救援,以及社会媒介传播科普知识等。“面对疫情,我们不孤单,一起携手,共渡难关。”

                                 
        
点击进入专题: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实时更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国疫情地图
                                    

责任编辑:郑亚鹏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 http://3683.bidadk.com/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赵忠祥去世是真的吗?赵忠祥个人资料去世原因 赵忠祥儿子发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