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地热人:小心你的饭碗!钻石油的正规军抢攻地热能了◢╲

2020-02-09 21:30:18浏览:4评论:0 来源:必达   
核心摘要:许江风撰文指出: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油气,一个油气田从开发上升期—稳产期—递减期—衰竭,一般不到30年的时间。而地热开发只用热
                                

许江风撰文指出: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油气,一个油气田从开发上升期—稳产期—递减期—衰竭,一般不到30年的时间。而地热开发只用热不用水,将水回灌原水层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则可以无限期长久使用地热能。石油公司将地热能作为主营业务勘探开发,就不存在油气衰竭、油城衰败的被动局面,油气开采与地热开发、风电、光伏、生物质、垃圾等可再生能源集成开发利用,即使油气开采完了,地热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也可以长久持续支撑石油城市延续发展,石油大军及家属有一个稳定而良好城市生存空间。

文章还指出,人类对能源需求四种形态电力、热力、动力、燃烧,最难以满足的就是冬季和春夏秋需求相比峰谷差巨大的清洁采暖需求。由于热力有效传输半径有限,传输越远热量损失越大,而且热量的长期存储难度大、成本高。而地热开发则是就近开发利用地下热源,不用长距离传输,不需要燃烧就能满足人类的清洁采暖需求。电力也可以用于采暖,但是中国电力主要来源于燃煤热电厂,只有少量部分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当前力推的煤改电,还是存在系统性污染。

2013年11月16日,中原油田兰考石油基地地热1号井开钻欢庆开钻

2014年8月12日,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厂区基地地热资源利用项目正式开钻

2014年11月10日,中国石化新星公司与中原油田合作开发的首个油田污水余热供暖项目日前正式投运

2017年11月15日,中原油田棚户区改造小区东城花园地热供暖项目正式投运

(更多报道详见《地源热泵》杂志2017年12月刊“本期专题”栏目:《石油人头戴钢盔闯“地热”——油田走上清洁、绿色发展的快车道》专题报道)

文章分析指出:煤改气,因中国本土气源不足,要动用巨额外汇到境外购买LNG或管道气,能否买得到、运得回、用得起,都存在变数。中国本土的地热开发则不存在上述困扰,在中国本土投资开发地热,还能拉动经济、解决就业、增加税收。从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多方位考量,中国本土地热开发战略价值巨大。

如今,地热能开发已成为石油人的“新饭碗”。多年的油气勘探与开发,石油企业对地下资源的掌握,钻井、开发、热水输送、水质处理及现有设施方面,比其他行业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和有利条件,并拥有资源优势、工程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地面管线也成熟。这对石油人开发利用地热能来讲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成功开展地热供暖的同时,石油企业还推进油田余热利用、地热发电、地热农业等业务,中国石化启动博野“发电+工业应用+供暖+现代农业”一体化地热梯级利用国内首例国家示范工程,为石油企业开发地热持续探路。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博士罗佐县介绍,我国大多数油田经过多年开发已相继进入中后期,维持老油田产量稳定势必将继续产生大量的污水,只有将这些污水持续利用好方能持续地开展“变废为宝”,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

罗佐县表示,污水资源所挟带的热量进行有效利用是实现油田循环经济发展,改善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就发展趋势而言,油田污水余热利用今后应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在积极利用油田污水余热的同时, 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也遗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废油井,将这些井加以技术改造,使之成为有开发价值的地热井, 将大大节约投资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粗略统计,全国现有几千眼废弃的油井,如能将这些废弃油井经过技术改造,使之成为地热水井,不但能变废为宝,还可节省大量的钻地热井成本和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今后油田的发展而言,罗佐县表示,转型绝不是简单地对原有的油气田勘探开发业务进行否定和推翻,而应是在进一步挖潜目前主营业务油气勘探开发效率的基础上渐进式地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并由此形成新业务。而当下石油人开发地热能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更多报道详见《地源热泵》杂志2017年12月刊“本期专题”栏目:《石油人头戴钢盔闯“地热”——油田走上清洁、绿色发展的快车道》专题报道)

延伸阅读: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3683.bidadk.com/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发电机横联差动保护的分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