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药别停,医药行业能否一路向北

2019-10-12 15:35:46浏览:85评论:0 来源:配电箱厂家   
核心摘要:对投资而言,有一点普遍共识,那就是刚需行业的发展可以长期向上,他们很少受到经济周期与科技变革的扰动影响,具备很高的投研性

对投资而言,有一点普遍共识,那就是刚需行业的发展可以长期向上,他们很少受到经济周期与科技变革的扰动影响,具备很高的投研性价比。

消费、医疗、教育走出长期向上的趋势。

居高不下合理吗?

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各类药品总会出现在生活中,成为居家出行不可或缺的必备良伴,按么医药行业,到底有怎样的投资逻辑?

对于一个并非从今年才开始关注医药板块的投资人来说,肯定会知道一点:医药行业的整体估值长期高于大盘的整体估值,这是一个铁的事实。截至18年6月底,目前医药板块估值35倍(TTM),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190%。根据兴业证券对2007年以来医药板块估值水平及估值溢价率变化的统计,即使扣除低PE的银行板块,医药板块相对于A股的溢价率,大多数时候都超过40%,这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值。

在明确了医药股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后,我们也要看到这几年行业内悄悄发生的重大变革:

行业增速对二级市场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小,尤其是统计局和IMS。对比历史,这些数据对于当下医药板块二级市场的投资指导意义不大,原因1:板块构成调整明显。5年前,医药板块里基本都是以卖药的公司为主体,这些公司数据高度和IMS等数据相关,而现在新兴细分领域越来越多,比如医疗商业、医疗服务、CMO、IVD、CRO,等等。他们的数据和统计局以及IMS已经没有多大关联,也就是说这两个端口代表的行业增速与实际存在很大偏差。原因2:行业环境巨变。行业在供给测改革和支付端口变革下产生了明显变化,行业龙头及医保偏好的细分领域龙头将迎来确定性的结构性向好,而其他则是哀鸿遍野。

变革下的医药行业,曾经的估值方法还适用吗?

行业变革带来的估值体系需要重塑,市场已经不能用过去的经验习惯来评判,比如不能简单用当下的行业估值和历史估值分位做对比,也不能单纯看到现在的行业增速不足10%,更不能在面对30多倍时普遍觉得贵而买不下手,这些都是需要及时改变的固有认知方式。

我们应该认识到医药行业这2年的巨变(板块构成改变、行业大环境改变),这些变化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既然如此,也肯定还没有体现到行业整体增速里面,但对于细分领域已经演绎的淋漓尽致。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细分板块估值强烈分化的行业,我们还用传统的整体估值体系去理解,显然不再具备很强意义。

具体来说,非药端口未来几年还会不错,而药品端口则没什么好日子,化药与仿制药降价空间依然很大,毕竟一致性评价后许多公司都是最低价中标。但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机会,甚至有的会特别好,比如医保外、创新、治疗性,等等。当然,也有的会长期特别差,比如医保不偏好的辅助用药注射剂等。现在仅从IMS数据就能看出,有的公司30-40%增长,而有的公司已经出现30%-40%下降,所以我的结论是行业分化剧烈,好公司估值轻易掉下不来,坏公司估值也很难重新走高,过去普通的整体估值法早已不再适合当前的行业结构。

那么又该如何看估值?

去年开始,行业标杆兴证徐佳熹开始逐步提出PEG+pipeline的估值法,我认为十分合理。创新药的估值体系将使得医药股的估值核心从PEG走向PEG+pipeline,利润增速将不再是药企估值的唯一核心要素。国外成熟市场早有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NASDAQ也已经普遍认可高估值,甚至长期亏损的研发型药企、高科技以及互联网企业的估值体系,而我们A股市场对创新药企的估值法在去年刚被熟悉和接受。

通过中美案例的分析比较,国金李敬雷和海通于文心也认为二级市场对于创新药应该有不同于传统医药行业的估值体系,他们在报告中提出:仿制药赚EPS的钱,创新药赚估值的钱。创新药企估值方法主要有四个:可比估值法、绝对估值法(DCF)、简化的5P估值法以及更加简化的适用于二级市场的10PSpeak方法。

上述提到的三位医药行业研究员达成共识的地方是:他们都认为未来医药行业会明显分化,3-5年内创新药将成为最大的投资主线。而对标国际市场,由于审批加速,仿制药价格将持续下滑,成熟市场的仿制药巨头长期跑输指数,这一结论也与前文中的判断不谋而合。

行业分化,未来我们到底要怎么看待医药股?

搞清楚了行业长期向上的事实,也摸清了行业强烈分化的现状后,最关键的是如何选择方向。根据行业现状,大致整理后分为三类:

1.医保外资金逻辑的细分领域和公司要重视,这类公司由于是医保外资金,增速不会受医保增速的限制,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也可以有高成长预期,估值不太有天花板,此属性也是医药大牛股的摇篮;

2.医保内资金细分领域和公司,这类公司可以分为医保偏好逻辑和医保不偏好逻辑。医保偏好的公司,其增速会比整个医药行业高10%,业绩上不会有很大爆发,因此估值容易有上限,但低了也能买;

3.最后一类是医保不偏好的细分领域,这一类要积极回避。

以上三个方向具体映射:

1.支付端变革:医保资金的结构优化,让医保偏好的领域不再受到整体压制,即使医保支出增速维持在10-15%+,但对于偏好的细分领域,比如创新药、刚需药、医疗服务等,将达到20-30%的增速。从而打开估值天花板,这类公司存在一定的估值溢价。

2.供给测改革:在此背景下,主要就是一致性评价。实质上就是龙头越来越好,传统龙头和新细分领域龙头应该有高估值。

3.需求升级:作为消费升级的扩充,医保外资金逻辑,将不受医保影响,业绩爆发不是问题,典型的比如二类疫苗、生长激素、高级医疗服务等,我们要耐心的去发掘此类的结构性机会。

总之,具体而言,从供给测改革来看,是产品的创新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也是一致性评价的典型意义,对应的是CRO、CMO、创新药;从渠道方面来看,是两票制和营改增,对应的是传统医药商业龙头、处方外流的药房类;从支付端主动化变革方向来看,对应的是饮片、IVD、医疗服务、刚需药等;从需求升级来看,对应的三类为:二类疫苗、生长激素、高端医疗服务

东兴医药张金洋把这种分化总结为估值溢价的迁移——从非龙头到龙头的迁移(市场逐渐愿意给予龙头溢价)、从讲故事到确定性的迁移(市场逐渐愿意给与确定性产业趋势中期兑现溢价)、从小市值到中大市值(市场更偏好于流动性较好的标的)。医药板块的结构性牛市还会持续,强者恒强的逻辑将是未来 5-10 年医药行业的主旋律。医药行业素有“有钱人的游戏”之称。以2017年数据为例,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百强的门槛接近5000万元,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不少中小公司的利润体量。所以,即便几乎所有上市药企都在说新业务布局、新故事和增长预期,但有的深耕多年,有的刚刚起步,考虑到布局到业绩反应的时间周期,投资中选准吃什么药,比光知道弱市中的喝酒吃药要重要得多。

兴业证券的徐佳熹直接建议投资者关注估值合理、行业地位突出、不受政策影响的三类细分市场龙头:一是药品中受医保控费降价冲击较小(或免疫)的品种,二是医药商业企业(包含零售和分销企业),三是估值处于合理区间的白马品种。中信医药的田加强则建议基于两个维度精选龙头下的结构性机会更为靠谱:一是2018H1业绩预告显示高增长的公司;二是获得大股东或高管增持的公司。

参考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来说,医药板块确实拥有长长的雪坡和厚厚的湿雪,在此之上滚雪球,理应可以获得持续、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无论如何,拥有研发能力来开发更多的拳头产品,而后赚取更多的钱,这一点永远是优秀医药企业运行的商业逻辑。

细分优质标有哪些?

疫苗:智飞生物、沃森生物。

CDMO:凯莱英

CRO:泰格医药最佳,招衍新药、博济医药、药明康德等一般。

IVD:安图生物。

化药:华东医药

医药商业:益丰药房,九州通、美年健康。

制剂:健友股份,华海药业(最近利空)。

中药消费品:广誉远(虽然公司有澄清,但短期依旧有雷),济川药业、片仔癀、云南白药。

中枢神经:主要是恩华药业。

小儿消炎中成药:主要是济川药业。

心血管:乐普医疗。

胰岛素:通化东宝。

中药饮片:康美药业、中国中药、丽珠、科伦。

创新药: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绿叶制药、中国生物制药。

生长激素:长春高新

原料:亿帆医药(VB5)

备注: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只希望大家了解事实,不存在任何荐股行为。

(责任编辑:配电箱厂家)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5项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