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更加关怀科技工作了,大力支持科技兴国。12月6日,国务院召开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创新开放合作,推动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政策。而科创板最近已成为大热门,对应不同经营指标,可能会设6个档次的上市标准,市场热烈盼望科创板早日正式推出。
为了科创板有更多的后备企业,以及配套产业链企业,当前,各地应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而这一切,离不开银行业的大力扶持。近几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行业授信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的项目,在客户准入、利率优惠、担保优化等方面均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并对其授信整体策略明确为“重点支持类”。突破传统抵押局限,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股权、收费权、应收账款等多种权利质押模式,有些地方正在试办专利权、股权、收费权等质押方式信贷业务。
扶持新兴产业比传统产业难度更大。新兴产业信贷载体不足,各地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仍然为数不多,以致金融机构积极给予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的空间有限。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面临多方面风险。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鲜明的“四高”特性,即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成长和高风险。一方面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资巨大,高技术含量决定了高投入;另一方面高成长伴随着高风险,技术创新带来产品服务创新,引领消费需求升级,但同时也应看到,新兴产业往往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成长阶段,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市场还未形成规模,存在的潜在风险仍不能忽视。
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目前银行注重抵押物价值、担保公司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等融资障碍仍然存在,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难度。为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地方政府需要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成本,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
要提高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银行产品尚未完全适应企业的信贷需求,信贷机制还需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要加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要求的专业队伍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银行缺乏熟悉这类企业运作规律的专业人才,直接导致信贷资金难以有效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银行应加强行业研究,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为信贷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智力支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拥有技术基础、成本优势、政策扶持的企业,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的企业,以及关键零部件产能扩张及技术升级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切实支持新兴产业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