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11日),一场竖扫帚的游戏突然刷爆了朋友圈,网友们一起合力举办了一场“家居用品迷惑行为大赏”。从扫把到菜刀,再到黄瓜大葱,好像家里的东西都在一日之间变得“独立”起来。看到朋友圈,我的表情是这个样子的——
原来,网传“NASA称因地球重力角度特殊,仅今天(即2月11日),大家可使扫帚独自竖立。”于是,大家纷纷开始尝试,居然还有#NASA立扫把挑战#这个话题,目前该话题的阅读量已超10亿,讨论达到139.3万次,话题主持人居然还是演员于朦胧!
这场短暂的全民狂欢真有那么神奇?
各种梗层出不穷。
其实,昨晚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就开始解释其原理了。这个游戏只是利用了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工具,玩出了新的花样,才让大家觉得惊奇。家用扫帚的底部是平的,而且扫帚的鬃毛刷子可以展开形成宽大平面,支撑上面的把手。所以耐心尝试扫帚直立起来的位置,令其重心在支撑面中央附近,不要偏离太大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考验“耐力”而不是“引力”的游戏。
Q:那,你是否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呢?
- 2014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赛。
- 2016年,“A4腰”成继反手摸肚脐之后又一衡量“完美身材”的标准。
- 2019上半年突然兴起的“夸夸群”。
- 2019年《咬文嚼字》评出的流行语之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 还有前段时间兴起的“2017→2019”照片挑战。
这些现象就是我们说的“迷因”。
“迷因”一词,是英文单词meme的音译,源自古希腊语 mi m6m。意为“模仿的东西”,又被译作“模因”或“米姆”。这个概念是英国进化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专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的。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道金斯期望在生物和文化两条线上理解人类社会的进化轨迹:生物进化基于基因的复制,而文化进化则建立在人类行为复制的基础上。他认为,信息是通过不断复制而得以传递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单位是复制子(replicator)。基因是进化过程中进行不断自我复制的复制子,主要借助遗传等生物行为进行传递;在此过程中,基因重组与突变可能导致新的生物变异。
与之相似,迷因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复制能力的复制子。迷因主要依靠内容和形式的自我复制与传播进行繁衍,并在此过程中发生不可预知的文化变异。从概念上来说,迷因是通过复制、变异而传播的基本文化单位,任何文化活动都可能成为迷因。“曲调、概念、妙句、时装、制锅或建造拱廊的方式都是迷因”。
比利时学者海拉恩(Heylighan) 进一步发展了迷因理论。他认为,迷因的生命周期包括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等具体阶段。简而言之,个体在接受并理解信息内涵之后,迷因将被存储于人的大脑之中。在信息表达阶段,个体对迷因呈现出接受与不接受两种态度:前者可以促使个体主动编辑迷因信息,创造新的迷因;后者可以保证旧的迷因停留在个体大脑中,制造持续的记忆。在个体使用迷因文化,并形成新的迷因并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迷因将感染新的个体,重新开始这一生命周期。周而复始,迷因不断生产与消亡。
Q:我们为什么要将这个理论的源头、发展说得更详细一点?
因为,迷因理论是理解个体模仿行为的重要概念。简而言之,迷因文化业已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议题。
2018年,有两所重点高校都出了关于迷因的考题。
- 2019四川大学:迷因(名词解释)
- 2019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名词解释)
19年初试来临之际,我们也推出了一篇花猫学姐写的亲历考研日记。她在日记里写到,不知道“迷因”就是“米姆”,所以痛失一道名词解释。
这种情况常常在考场上发生,总会有一些你似曾相识却又感到陌生的理论或专业术语,等到考后翻阅,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意思!”这就暴露了大家平时学得不够扎实,很多人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管是初试还是复试,老师出题的思路你永远猜不透。有时候,那些看起来并不热门的专题可能成为一道压轴的论述题,或者是笔记上只有短短三行的新闻史,在考卷上竟然是一道简答题。在老师的世界里,不会逮着热门就考,而是希望通过一张试卷能够全方位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掌握程度。
在复试的面试环节,考生拿到题目后需要在短时间内立即进行思考、组织语言,然后尽可能完整、自信地将其想法表述出来。这种时刻,你是否对题中涉及的知识点了解,以及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能够从你的语气、肢体中一眼看明白,你想编都来不及。
Q:话说回来,“迷因”这道题还能怎么考?(我们在此作个不负责的预测,仅供参考。)
- 迷因现象中的迷思建构(如锦鲤、夸夸群等)
- 互联网时代下的病毒式传播(正面负面效应皆有,请结合实例思考)
- 传播的本质是什么?逐渐回归到人本身(涉及到传播心理学的知识)
- 短视频文化发展的推动力(请看知网上与“迷因”相关的搜索”)
如果你是21考生,对这些知识点还不够了解,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系统地复习专业课,那我们的公开课或许可以启发你。
我们的目标是——上岸!上岸!上岸!
我们的方法是——多看,多想,多练!
因为,人类的本质不过是复读机罢了。
参考文献:
1.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
2.秦鹏.《什么是迷因(Meme)》. 果壳网2012年7月19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3683.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gongyeyuanqu1.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wenxian.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zhangwu.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shanganxiang.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jingtiequ.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jinxi.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