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西安市西蓝天然气有限公司蓝田输配站员工走进居民小区检查全自动燃油(气)热水锅炉的运行情况。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李旭佳摄
11月15日,在西咸新区同德晨曦园小区,63岁的胡春侠展示家里的温度。
十一月十五日,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利用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综合能源供应站楼宇自控系统调试供暖系统。
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不断提高清洁供暖的比重,既要群众屋里暖,又要户外天空蓝。这项工作推进如何?效果是否明显?群众有怎样的评价?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1 屋里暖,心里更暖
“我家暖气的温度绝对够!你看,我媳妇正在织毛衣,不穿外套都不觉得冷。”11月15日,室外寒风萧萧,但蓝田县蓝关街道蓝丰社区居民蔡青锋的屋里却暖意融融。他指着墙上的温度计对记者说:“我家里的温度能够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
前些年,蔡青锋家的冬季取暖是另一个样子。他告诉记者,过去他家取暖是烧煤,不好的地方很多。“温度不理想,煤灰扫不净。半夜里得起床加煤,还要预防煤气中毒。”他掰着手指说,“特别是有时候半夜蜂窝煤炉子熄灭了,屋里温度就降下来了,小孩子早上起床不停地喊冷,我心里觉得特别难受。”
2018年,当地政府把天然气管道铺到了蔡青锋的家门口,这可把他乐坏了。“我赶在天冷前买了壁挂燃气锅炉,再也不为取暖的事犯愁了!”告别了取暖季的烟熏火燎,望着既暖和又干净的屋子,蔡青锋非常满意。
11月15日是供暖季的第一天,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了很多温馨的场面——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里,55岁的村民李普社正乐呵呵地倚靠着家里新安装的电暖气片,翘着光脚丫给12岁的孙子讲故事;清涧县宽州镇师家园则村里,56岁的辛丽将空调温度调至23摄氏度,一边锻炼一边和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视频通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有了强烈的环保意识。既要屋里暖,又要天空蓝,不仅成了群众的共识,更成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各地政府也对群众改变传统的燃煤取暖方式进行补贴。记者了解到,截至9月10日,蓝田县城镇居民累计完成煤改洁改造556户,其中煤改天然气464户、煤改电92户,能够削减散煤燃烧1112吨。为此,蓝田县向群众提供取暖补贴308万余元,其中283万余元已发放到位。
2 煤改洁,带来蓝天白云
随着全省各地煤改电、煤改气步伐的加快,不卫生、不安全的传统取暖方式正在逐步退出,清洁能源正越来越多地替代传统能源用在千家万户。这个取暖季,变干净的不仅是老百姓家里的厨房和卧室,更有我们头顶的蓝天。
“以前我家一个冬天得烧三四百块蜂窝煤,花钱都不说,家里还到处掉的是煤渣和煤灰,地面都是黑的。现在我家换成了电暖气片,一插上电屋里很快就暖和了,又干净又舒服!”李普社告诉记者,他家上个月安装了电暖气片,他再也不用半夜一趟趟地起来给炉子添煤了。
除了煤改天然气、煤改电,地热供暖也开始普及。近年来,西咸新区以沣西新城为试点,大力推进中深层地热应用。沣西新城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给交大师生提供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西咸新区今年对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供暖采用的就是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暖技术。他说:“目前我们有6座地热综合能源供应站,为创新港159万平方米的建筑供热,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经测算,以1万平方米的建筑为单位,为期4个月的供暖季里,采用地热供暖相比燃煤供暖,可节约标煤16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0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5.4吨,相当于3560棵树的全年生态补偿量。
清洁取暖的效果是明显的。据了解,2018年,全省13个市(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242.8天,同比增加4.3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14.5天,同比减少4.9天;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51微克,同比下降10.5%。
3 环保,切忌“一刀切”
一边是城乡居民冬季取暖的刚性需求,一边是大气污染治理的艰巨任务,如何做到既要清洁又保温度?这是推广清洁取暖的难点所在,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所在。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有些老旧小区、偏远山村,由于客观条件受限,还未达到技术改造的要求。对于这些地方,绝不能因为单纯追求环保目标而搞“一刀切”。
“政府给我家发了电褥子,也发了补贴款,希望我们不要再用柴火烧炕了。”扶风县绛帐镇大营村群众林小良说,“要说政府也确实是费心了,但是电褥子只能保证炕上暖和,没办法保证屋里也暖和,而且我们农村人多年已经习惯了柴火烧炕,突然一下子不让烧了,多少还有点不适应。”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全省一些较偏远的地方应该比较常见。比如陕南的汉中、安康两市,由于按地理位置划分属于长江流域,因此没有规划集中供暖,而冬季气温实际并不高,城乡群众仍需采取一定的取暖措施。在农村,一些群众就地取材,把废旧木料放进炭炉里燃烧取暖比较常见。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虽然具有很明显的缺点,却比较符合当地实际。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也听到农村群众的抱怨声,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地农村群众只在气温特别低时才烧炭炉取暖,不属于经常性行为,应该按个例对待;二是传统取暖方式改清洁取暖方式固然好,但毕竟要农村群众花钱购买清洁能源,虽然政府有补贴,群众还是有一定的经济负担;三是较偏远的地方技术改造成本很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替代的取暖方式还没有实现的前提下,不允许使用传统取暖方式不是非常合理。
相关专家表示,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应审慎。基于农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地方财政和资源禀赋等因素,遵循用户可承受、政府可支撑、运行可持续的原则。在不具备改气改电的农村,推进清洁取暖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应该从取暖清洁工具和建筑节能改造两方面入手,实施清洁煤兜底,努力降低取暖的大气污染排放。
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应坚持“宜”字当头,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可再生则可再生,宜余热则余热,宜集中供暖则管网提效,宜建筑节能则保温改造等等。任何时候,都要认识到百姓暖是前提,天空蓝是目标,我们追求的是既要百姓暖,又要天空蓝,而不能为了天空蓝牺牲百姓暖。
记者手记
在统筹中增进民生福祉
李旭佳
“姑娘,外边冷,你快到我屋里来暖和暖和。我屋里温度27摄氏度呢。不怕你笑话,我在家做家务就穿个线衣线裤。”11月15日下午,记者一走进西咸新区同德晨曦园小区,63岁的胡春侠脸上就挂满笑容地同记者打招呼。
一踏进胡春侠家里,一股温暖的气息迎面而来。记者看到,胡春侠家里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窗明几净,却没有看到暖气片儿,也没有看到燃气壁挂炉。胡春侠神秘地告诉记者:“我们小区采暖方式可不一样,用的是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屋子暖和,大家都很满意!”
看着胡春侠满足的笑容,记者不禁想起在采访过程中看到的一张张满足而温暖的面孔。
在蓝田县蓝关街道蓝丰社区,53岁的社区主任方社丽即使胳膊受伤,也强忍着疼痛带着笑容为社区用天然气取暖的老百姓讲解使用燃气壁挂炉的安全事项。今年85岁的居民刘建昌在一旁竖起大拇指说:“现在用天然气取暖、做饭、洗澡,绿色又环保,干净又方便。”
在渭南市的一些偏远山村,原来家家烧煤取暖,户户烟囱冒着黑烟,现在都已经大变样儿。使用了电暖气、壁挂燃气锅炉等清洁能源之后,烟囱不冒黑烟了,村里空气好了,天也更蓝了,老百姓的笑容更灿烂了。为了保障老百姓温暖过冬,国网渭南供电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克服多重困难,确保13.39万户农村群众安全用电,让老百姓在蓝天白云中迎来新的春天。
清洁供暖,不仅进一步改善了空气质量,更提升了冬季采暖水平。我们欣喜地看到,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厚植为民情怀,在统筹兼顾中增进民生福祉,让温暖与蓝天同在。
一支支温度计、一片片暖气片、一个个燃气壁挂炉,“测”出了民生温度,“量”出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