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雷电”II攻击机的传奇历史(一)
A-10“雷电”II攻击机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对简氏(Jane's
Combat Simulations)放弃开发A-10模拟飞行游戏感到极度的失望。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不久以后SSI公司的“锁定:现代空战”便要上市了,届时我们便可以又一次飞到这一航空工业的杰作。下面,我们就在近距离上对这种被美国空军飞行员称为
“疣猪”A-10攻击机进行一番仔细的观察。
开发过程
在60年代,随着美国空军的作战飞机越来越多地朝着高空高速的方向发展,适合近距空中支援(CAS)的飞机也越来越少。60-70年代越南战争的惨痛教训使美国陆军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空军飞机能够向陆军提供有效、精确、便捷的近距空中支援。尽管当时,美国空军有F-4“鬼怪”和F-105“雷公”,美国海军有A-7“海盗”可提供一定程度的近距空中支援,但这些作战飞机并不是设计来执行此类任务的。其最大的缺陷是打击精度太差,且留空时间过短。优秀的近距支援飞机应当是一种能够飞得较慢、留空时间较长、低空性能较好,且周围视角良好的飞机。
在越南战争中,曾经有越南的农民用一支老式步枪打下过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高性能喷气式战斗机。由此可见,现代喷气式战斗机的生存能力不足、飞得太快,而无法向美国陆军提供所需要的近距空中支援。在整个越南战争中,美国陆军最喜欢的居然是螺旋桨式的A-1“天空袭击者”,但随着北越军队开始装备越来越多的现代化防空武器,如雷达瞄准高炮和地对空导弹系统,“天空袭击者”在有效执行任务的同时战损比也大幅提高。因此,美国陆军建议空军开发一种专门执行近距支援任务的新型作战飞机。
在历史上,这类特殊任务飞机屡见不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航空队曾使用P-47D“雷电”对付德国的大集群装甲部队。无独有偶,在冷战期间,北约最担心的便是在战争中遭遇前苏联的大集群装甲部队。因此,美国空军的基本观点便是设计出一种既具有伊尔-2的强大装甲防护能力,又具有A-1“天空袭击者”巨大载弹能力的专用近距支援攻击机,而且该机的留空时间一定要长。
简氏《美国空军》游戏中的A-10
越战时美国空军前线空管指挥官,后担任A-X计划负责人的麦克米伦准将对这种新型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机(A-X)计划提出了五点要求:
1
– 反应能力
飞行员必须能够依靠目视识别敌我目标,而且飞机应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战场上空停留尽可能长的时间,以便在地面部队需要时立即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
2
– 攻击能力
该机应当能够在最大的精度消灭各种类型的敌方目标,并尽量减少附带伤害。这一点再次强调飞行员应当能够依靠目视发现目标,从而避免在投放武器时误击友方或中立目标。
3
– 生存能力
该机应当能够承受各类损伤并尽力飞回基地。
4
– 简单实用
该机的平均维护时数应当尽可能地短,这样飞机便可以在战场上飞行更多的架次,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呆在地上。
5
– 价格低廉
应尽量降低该机的成本,这样美国国会便会更容易通过决议,允许美国空军装备这种专用近距空中支援飞机。这是因为国会中的那些人非常无知,根本不理解为什么一架高技术战斗机不能在100米以下的低空恶劣天气下消灭个别坦克。只有让国会中的那些军事盲觉得这种飞机价格合理,美国空军才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近距空中支援飞机。
1971年3月1日,美国空军选中的两架原型机,分别是费尔柴尔德公司的A-10和诺斯罗普公司的A-9。1972年5月10日,A-10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首飞,20天之后A-9首飞。A-10与A-9之间的对比飞行也是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的,从1972年10月10日开始,一直延续到12月9日。
我们都知道A-10是个什么样,但却没有几个人见过A-9的样子,真可谓“胜者为王,败者寇”。A-9采用的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设计,有点像俄国的苏-25,采用较短的平直上单翼布局。其发动机为两台YF102-ID-100,单台推力为3405千克,安装于翼根的飞机重心附近。该机的液压及飞行控制系统都设有一套手动备用系统。
A-9飞机重10.775吨。为了降低该机的成本,A-9使用了其它飞机上使用的各种配件,如F-5的前起落架和A-4的主起落架等。
对比飞行结束后,A-9给人的印象是较容易操控。但A-10更为结实,装弹量也更大且维护简单。A-10的地面操控能力也更好,且机翼较大,能够挂装更多的武器。尽管A-9的操纵品质较好,所有飞过A-9和A-10的飞行员最后都投票给A-10。
然而,A-10也遇到了各个方面反对的阻力,国会中的一些人也不相信A-10的能力。最终,这些政治问题导致了A-10和A-7D之间的一次飞行竞赛,显然这两种完全不是一类的飞机本来就是用来执行不同任务的。不用说,A-10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1974年11月22日,美国空军决定首批采购52架A-10攻击机。1975年,第一架生产型A-10被交付给戴维斯-莫汉空军基地。A-10的传奇故事从此诞生。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箱厂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