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苟俊
来自陕西省统计局信息显示,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规模效益不断提升,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支撑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强劲增长缓解了能源工业下滑的局面,带动经济稳增长作用凸显。
2016年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055.37亿元,比2012年增长56.1%,实现年平均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7%,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541.5亿元,较2012年增长62.4%,年均增长12.9%。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强有力支撑带动下,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工业新兴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始终占据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增加值占其比重由2012年的72.1%上升为2016年的75%,其发展态势亦优于传统产业;2016年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16.2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20.2%,较2012年增长38.2%,实现年平均增长8.4%;2016年第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实现增加值44.3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2.2%,较2012年增长22.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2607.24亿元,占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12.7%,较2013年增长63.5%,年均增长17.8%,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高出5.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前投资热点。从产业内部看,以节能材料和环境保护设备制造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最大,2013年~2016年间共投资2552.95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9%;其次为高端装备制造业,4年间共投资1742.6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19.8%;而以比亚迪、陕汽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风电、光伏产业为代表新能源产业成为后起之秀,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2016年末,陕西省主营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比重大于50%)的工业企业共594家,全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847.5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76.9%,比2015年增长20.9%;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05.7亿元,增长19.3%;资产负债率由2015年的58.4%下降到2016年的55.7%,降低2.7个百分点。
七大优势重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中,新材料产业增加值446.2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426.8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384.4亿元,位列前三甲。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71.9%,年均增长率为14.5%,增长最快,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55%提高到2.01%,提高最快。以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星王集团、宝钛、金堆城钼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增加值第一,较2012年增长64.5%,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3个百分点。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多年,坚持自主创新,在2015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从增加值总量看,2016年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总量均在400亿元以上,分别为446.2亿元、426.8亿元;高端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总量均在340亿元以上;而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其增加值总量在105亿元以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领跑陕西省经济增长。2016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84.4亿元,较2012年增长71.9%,年平均增长率为14.5%,拉动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2个百分点,领跑全省经济增长。通信网络、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等板块组成了陕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西安高新区是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区域,在1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超过1000多家企业,在三星、美光等行业龙头的引领下,已形成完整半导体产业链,大幅提升陕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地位,随着西安三星存储芯片项目产能提升,中兴、比亚迪、酷派智能终端生产项目正常量产及美光半导体公司再次增资等利好,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推动。
关中继续领跑,陕南陕北跟上
区域竞相发展。从区域看,2016年关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陕西省的76.6%,其中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8.2%;陕南、陕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的12.6%和10.8%。
关中成为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截至2016年末,西安有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数超380家,居全省首位;咸阳、宝鸡、渭南三市企业合计超330家。关中地区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到全省71.9%,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聚集地。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600亿元,占全省的48.2%,以绝对优势领先。咸阳总产值超400亿元,占13.6%;宝鸡、渭南、铜川、杨凌总产值合计则在630亿元以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特大省会城市西安集聚,三户龙头企业中国联合通信陕西分公司、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公司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的31%。西安三星芯片项目落户达产,打造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以西安普瑞新特能源有限公司、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永电金风科技为代表的西安新能源产业也在全省独占鳌头。宝鸡市新材料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在全省居第三位。咸阳市生物产业收入在全省居第二位。渭南市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较大。杨凌示范区以生物产业为主,总体规模在全省较小。
陕南地区以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2016年,陕南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总产值占全省的12.6%。依托陕南秦巴山区天然地理优势,以必康制药、白云制药、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江兴医化科技有限公司为引领的陕南生物产业蓬勃发展。商洛新材料产业和安康生物产业较为突出;汉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最为突出,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聚集,产业规模达全省第二,随着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的崛起,汉中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陕北地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2016年在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北元化工的引领下,榆林市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分别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84.2%、6.9%,新材料产业占比大且相对集聚;延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占69%,生物产业占17%,节能环保产业是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