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设计到最佳的技术解决办法,在不同的作品中融入极其微妙的人类文脉,包赞巴克始终站在研究生活空间质量和理解城市的角度上。
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在接受网易设计采访中表示,根据城市文脉与人文背景来构思建筑是他的设计理念。而对音乐一以贯之的热情促使他在上海的首个设计作品——上音歌剧院的诞生。
由于国外设计师在中国没有做施工图的资质,包赞巴克选择与同济大学的徐风工作室进行合作。作为方案主创、方案设计的设计团队,包赞巴克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服务上音的教授与学生。新的设计与原本建筑相连,精心设计的通廊让整个歌剧院与校园里的排演厅、管弦乐教室打通。
相对于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乃至欧洲的项目的不可更改,上音歌剧院无论是在方案准备阶段还是方案修改过程阶段,都被给予了充分的时间。“因为现场会发生各种情况,可能有一些图纸上的疏漏,也可能是以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或者是现场发生的错误,我们都还来得及改,而且所有的人都非常配合,包括业主也非常努力地跟我们沟通,这一点我是非常感谢所有的参建方的。”包赞巴克在尊重原始图纸的同时,及时地在施工的过程做些小修改,让建筑更加完美。
关于人文方面的研究考察,包赞巴克在方案准备阶段也花了很多时间进行前期研究。包赞巴克带领团队围绕街区感受老建筑的氛围,每一版方案都依托于城市文脉,致力让建筑中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融入周遭环境。
发展迅速是包赞巴克对上海的第一印象。但摩天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富有韵味的老街道、梧桐树、小酒吧还依旧有着历史的根源。新旧融合的场景,既面向未来,同时又脚踏实地、负载历史。
对于包赞巴克来说,没有两个项目是完全相同的。而他所坚持的原则,就是针对项目的人文背景、城市背景,城市文脉来发展设计。“我非常喜欢针对不同的城市,用不同的材料或者颜色,做不同的建筑。因为这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就好像认识一个新朋友,你开始不了解,在慢慢的过程当中,可能也许会有一些难度,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的你会越来越喜欢这个朋友。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也正是对城市文脉的深悉,在包赞巴克打造的每一个专属项目中,都能看到他关于设计的思维路线。
上音歌剧院地处上海历史上原法租界的中心区域(汾阳路,近淮海中路 ),这里不仅是商业轴线与人文轴线交界处,也是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汇集地。
在上音歌剧院的方案设计过程中,法国包赞巴克建筑事务所以对歌剧院所在历史街区地理位置的认可和尊重为前提,充分考虑建筑的高度及体量,使用符合街区的尺度,以及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
设计草图
设计围绕歌剧厅布置了9个较小体量的功能空间,如排演教室,售票厅及入口接待大厅等,全部控制在18米的高度以下。化整为零的体量与淮海路的周边建筑取得尺度上的统一,强化了建筑与自然和城市的互动性。
同时上音歌剧院的设计也尊重自然环境,保留了原法租界地段特有的法国梧桐树等。
位于淮海路与汾阳路转角处的两个建筑体块由大屋面合二为一,着重突出了歌剧院的主入口。主入口面向交叉路口打开,由左,右,上三面向内凹的斜墙围合,形成一个三维内向空间,中间为玻璃幕墙,公众被自然而然的引入室内。充足的光线通过幕墙进入观众大厅,同时可以从室外看到丰富的内部空间,室内与室外的过渡自然而成。
二层大厅主入口层的楼板伸出室外,将立面分割为上下两层,同时作为一个观景平台将室内与室外再一次联系起来。
建筑立面材料为UHPC外墙挂板和GRC挂板,色调和尺度与周围历史街区建筑呼应,现代的建筑风格也起到对历史起承转合的作用。部分立面采用UHP镂空挂板,后面为玻璃幕墙。光线通过镂空墙面与玻璃幕墙在室内产生透明与不透明的过渡,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
这种镂空的手法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窗棂”的体现,通过虚实对比使立面更为丰富,旁边的两个立面上,UHPC挂板像舞台幕布一样打开,既和歌剧厅的建筑性质相呼应,又给大家带来无限遐想,吸引公众探索幕后的室内空间。
公众进入上音歌剧院,首先进入到一个明亮宽敞,有木制装饰表面的接待大厅,其中包含休息厅等辅助空间,之后拾阶而上,进入到围绕观众厅的各层休息厅。
建筑几个体块之间采用玻璃幕墙内凹处理,一方面在立面上形成虚实对比,使5个体块的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玻璃幕墙部分多为交通空间,通透处理能为室内公共空间带来充足的自然光,减少能量消耗。玻璃采用了低反光处理,减少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光污染问题。
人们进入休息大厅中会发现一系列水彩、色彩的变化,就如同畅游在音乐中,伴随时间和旋律的变化,感知不同体验。
包赞巴克先生认为,人们是在运动中探索建筑,这和欣赏音乐是类似的。在时间的点滴推移中人们体会音乐起伏,而在上音歌剧院则是色调的变化。
体量相对较大的歌剧院观众厅被周边小体块围合,处在歌剧院建筑的中心位置。因为舞台设计的需要,于是将台塔做到34米,观众厅的高度控制在24米。这些较高的体块都相对街道做了后退处理,最大的减小了对街区的影响。屋顶的设备用与建筑立面风格近似的金属张拉网铝板隐蔽。
上音歌剧院的观众厅借鉴古典歌剧院的形式,呈现马蹄形。一个音乐厅或者歌剧院好比一件乐器,一件综合各种手段的乐器,它的形式将极大的决定我们在其中所听到的音乐的音质。为此,团队和法国徐氏声学的徐亚英进行了密切配合。根据校方要求,音乐厅要能够演出古典西方歌剧,同时又兼具演出浪漫派歌剧及其他形式演出的条件,几经研究磨合,产生了现在的观众厅形式。 在这个古典形式的歌剧厅,这个U形或称为马蹄形的空间里,包含了数个楼座和池座区域。尽管灵感来自于古典歌剧厅,但上音歌剧院的现代性体现在观众席的可视性得到了很好的改进。在观演舒适性方面和合作伙伴,英国剧院项目咨询公司TPC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设计决定所有的楼座都略微向舞台侧倾斜,使得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楼座座席可以看到乐队指挥,甚至乐队,并能更清楚的看到舞台,这使所有座位上都能得到完美 的听觉享受。
整个观众厅和舞台区域都为了隔绝地铁振动放置在了弹簧上。
包赞巴克事务所为上音歌剧院设计了一个蓝色调的观众厅,这对中国到处可见的红色调的观众厅是个改变。蓝色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也是法国人喜欢的颜色,在法国有个见微知著的传统就是如何将蓝灰色和金色完美的结合,设计很大程度的参考了中国的色彩。
上音歌剧院的座椅被设计为蓝色,具有声学作用的侧墙和后墙设计为深木色,这种暗色调的目的就是为了当舞台上灯光集中于舞台布景时,避免观众厅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楼座的存在将被弱化,同时微带金色的木质感又形成一种对比,你会注意到有美丽木材质感的楼座层层跌落,具有一种现代的特别的雕塑感。
所有这种古典形式的观众厅都包含有池座,楼座和舞台,当人们抬头看,会发现头顶的天花,传统上这个天花往往是一件重要的绘画作品,这里包赞巴克事务所设计了一个非常现代同时对声学也非常重要的彩绘天花,其实是声学的反声板,上面带有凹凸纹理的黑色穹顶天花可以根据不同演出需要进行升降改变观众厅的体积,从而改变混响时间。
综上所述,上音歌剧院无论从功能,声学,技术,建筑美学上都会体现出国际一流水平,成为上海文化地图上的新地标。
建筑整体在周围环境中不是一跃而出,跳出环境,而是与自然结合,充满内涵,显出内敛而谦虚的态度。
设计设置了两个不同的屋顶花园,一个专为VIP使用,另一个为公众使用。
项目名称:上音歌剧院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建筑设计:2Portzamparc
主创设计: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合作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声学设计:法国徐氏声学
舞台设计:英国剧场项目咨询公司TPC
总建筑面积:31,926.42平米
地上建筑面积:14,989.38平米
地下建筑面积:16,937.04平米
摄影师:邵峰
关于包赞巴克
1994年, 50岁的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成为首位获得久负盛名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法国建筑师。
他也曾获得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法国国家荣誉勋章和法国荣誉功勋勋章,1990年获得法国巴黎建筑大奖,1992年获得法国建筑师学会银牌奖,1993年获得法国国际建筑大奖。他还是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荣誉会员。2004年,法国最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奖也颁发给了包赞巴克。2006年,法兰西学院制作了第53把专属于艺术创作的椅子,包赞巴克成为这把椅子的首位主人。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对当前建筑课题的主要实际和专业贡献就是邻里社区和城市区域。 他的作品体现了极其微妙的人类文脉的核心重要性,涵盖了不同的层次,他既是纯粹意义上的建筑师,又是一名城市规划师。
(李莎、丁洁)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