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浅谈中国文物里的犬文化

2019-10-14 08:55:11浏览:86评论:0 来源:配电柜厂家   
核心摘要:原标题:文物里的中国犬文化古人认为犬是有灵性的动物,有些部族甚至尊奉犬为图腾。《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

原标题:文物里的中国犬文化

古人认为犬是有灵性的动物,有些部族甚至尊奉犬为图腾。《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诨,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我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奉“龙凤鳞龟”为四灵。晋干宝《搜神记》曰:“张然犬名乌龙。”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狗》:“犬,齐人名地羊,俗又讳之,以龙释狗,有乌龙、白龙之号。”古人把犬称为乌龙和白龙、视犬为龙,说明犬与“四灵”具有相同的灵性。

战国(秦国)双獾纹瓦当 实为双狗纹

浅谈中国文物里的犬文化

至于犬的文化属性,则以与人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分别。

祭祀及殉葬犬

古代祭祀多用犬。甲骨卜辞中有“于帝史风,二犬”,意为祭祀时用两只犬。《礼记·曲礼》记载:“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说文·犬部》记载:“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奉献故用犬旁”。《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大祭祀丰犬牲。”段玉裁案:“羹之言良也;献本祭祀奉犬牲之称。”古时用来祭祀的犬称为“献”,犬祭的目的在于祈求降福降祉,永葆子孙后代生活富足安乐;或以犬祭祀山川、道路、城池及其他古人认为有灵的物事,以期消灾弭祸,禳除疫疾鬼魅。《史记·封禅书》记载:“秦人磔狗四门,以御蛊灾。”《淮南子·时则训》记载:“旁磔四门,皆磔犬羊以禳四方之疾疫。”《周礼》中亦规定,王出行要有“拔祭”,即用犬祭车和道路,这样就可保周王旅途平安。《周礼》设犬人官职,专司相犬、牵犬以供祭祀。说明周代专门设有“犬人”一职,其职责为“凡祭祀共犬牲”。

浅谈中国文物里的犬文化

另从《礼记》中的《王制》《坊记》等篇来看,为保证祭品的需要,在春秋之前很重视犬、羊的繁育,“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郑玄注曰:“古来杀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坐犬羊,是不无故杀之。”其寓意是希望除祭祀、庆典和节日外,不要随便杀犬、羊来吃,以保证其繁殖。汉代,朝廷设狗监一职,是掌管皇帝猎犬的官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可见,汉朝狗监的地位很高。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再入龙楼称绮李,应缘狗监说相如”和王勃的“汉延狗监深知己,有日前驱负弩归”的诗句,说的即是此事。到唐代,设有狗坊,是专为皇帝饲养猎犬的官署。

西晋青瓷狗圈 南京博物院藏

浅谈中国文物里的犬文化

墓葬殉犬习俗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同样是由于犬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和与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护卫关系所决定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犬殉葬,至殷商时期,以犬殉葬已成风气。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犬葬品,而且数量相当可观,如此段甲骨卜辞记载:“丁巳卜,侑燎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周礼》规定王室丧葬须用犬皮盖丧车。《周礼·春宫·宗伯》记载:“王之丧车五乘:木车、蒲蔽、犬猽、尾櫜、疏饰。小服皆疏。”犬葬的目的大都是借犬除魔降妖,保护墓主。

了解更多请登陆 控制柜 http://3683.bidadk.com/kongzhigui/

(责任编辑:配电柜厂家)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古天乐宣萱同框今日见! 《犯罪现场》双面反派诠释新意犯罪警匪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