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开《造房子》这本书之前,其实是有点犹豫的。
因为有一句书评,这么写道:
“不喜欢他骨子里狂傲与戏虐。一个真大师,带来的应该是平静与宁合。”
他,就是《造房子》的作者,也是首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
今天为你推荐这本“建筑界的狂人日记”——《造房子》。
王澍狂吗?
书序的第一段里,他毫不遮掩地写道:
我在东南大学上到大二,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在外界看来,王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敢从梁思成一直点名批评到自己的导师的人。
是一个会指着街上行走的人,说这些人已经全部死了的人。
是一个宁可不要硕士学位,也不愿改动毕业论文一个字的人。
但是佛有百脸,人有千面。
或许你不知道,王澍同时也是一个谦虚又儒雅的人。
苏州的园子,他能不厌其烦走上几十上百遍。
每每谈及自己尊敬的老师和前辈,他必尊称先生,无一例外。
他常说自己“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
又狂傲,又谦雅。
看似矛盾的两极,却都是王澍。
书如其人,这本《造房子》也像王澍一般。有的文字带了铺天盖地的狂气,而有的篇章平缓柔和,甚至还会带点文人特有的可爱。
在《造房子》里,当王澍说起中国建筑的现状,说起传统文化的传承,言辞凌厉又严肃。
比如在《循环建造的诗意》中,他直言:
“事实上,面对中国建筑传统全面崩溃的现实,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正在失去关于生活价值的自主判断。”
而当他谈起学术、自我、生活,笔调温和又真诚。
比如在《素朴为家》中,他缓缓写道:
“你能看到,春天,草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当我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和营造、传承和教育的书,这本书还关于态度、顿悟、世界和人生。
这本书,是王澍向这个急着摆脱过去的社会的反思,是一本温和又真诚的反思书。
全书主要分为3个部分:意识、语言、对话。
Part 1
意识
温和又真诚的反思
这一部分收录了王澍十多年来重要的建筑文化随笔。
这里有他的个人成长轨迹、代表作的诞生过程,以及他对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经年探索。
在书中,王澍谈园林的审美情趣、传统人文情怀,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路径,更流露出对于现代城市建造的危机意识。
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
——《造园与造人》
实际上,人这个东西,几件事情,几张图,就足以指引他的一生。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我在各种场合曾反复宣告:每一次,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
——《营造琐记》
我们认为,如果想现在中国所发生的情况,传统只是指那些存放在博物馆中的东西,那么传统实际上就已经死了。传统是活在人手上的东西,是活在工匠的手上的。
——《循环建造的诗意》
Part 2
语言
用建筑说话
象山校区的曲折回廊,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南宋御街的骑楼与小博物馆……
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图片的方式,展现王澍的3个著名建筑项目: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宁波美术馆
中山路
带你近距离感受房子的呼吸,也重新体会纸书之美。
书中还有4页象山校园的远处全景。
Part 3
对话
给你一个真实的王澍
如果说“意识”这一部分是王澍谈建筑,那么“对话”就是王澍谈自己。
“对话”辑录了4篇文章,以及一篇问答录。
年轻的时候是力量最强大的时候,这个时代现在有一个特点,年轻的主张越来越占上风,这时候对年轻人的要求其实更高,可以有很任性的想法,说不定以后这个想法会很轰动。
——《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我们经常喜欢谈艺术、美学、自然,自然的东西你要接触,你要对它劳作,劳作之后才能产生一种朴素的情感。朴素是一种特殊的力量。
——《重返自然的道路》
《造房子》这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
这本书,是王澍对于建筑、人生和自我的深思。
字里行间,你不仅能读到一个真实的王澍,或许你还能读到一个真实的自我。
书中有两句话,想在这里分享给你:
但不管怎么样说,回顾整个我自己的这样一个人生经历,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内心非常的真诚。
其实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坚持自己的内心,并努力的去实现它。
▼点这里,购买《造房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