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全马“破2”只差25秒!

2019-10-14 19:21:48浏览:149评论:0 来源:必达   
核心摘要:基普乔格撞线瞬间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马拉松最好成绩制图沈浩你的朋友圈被这场实验室模式下的马拉松赛刷屏了吗?人类马拉松跑进两

基普乔格撞线瞬间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马拉松最好成绩制图沈浩

你的朋友圈被这场实验室模式下的马拉松赛刷屏了吗?

人类马拉松跑进两小时预计2030年?

记者殷佩琴

本报讯昨天,你的朋友圈被三位黑人朋友和一个数字给刷屏了吗?

人类尝试在两个小时内跑完一场马拉松比赛(42.195公里)。3个世界顶级马拉松选手同时向这一纪录发起挑战,最终埃鲁德·基普乔格以2小时0分25秒跑完马拉松全程,尽管没能“破2”,但已经远远超过了原世界纪录(2小时2分57秒)2分多钟。而这一自带商业炒作和市场营销属性的策划性事件,也是蹭足了热点,至少从赛前,到赛时、赛后,都成为普通跑友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个成绩的意义,已远超出马拉松本身,让人类看到未来突破两小时的希望。而这个伟大的瞬间也将激励全球每位跑者不断地挑战极限,挖掘自己的潜能。

破2只差25秒是怎么做到的?精准控制的“实验室模式”

“马拉松破2”的正式挑战并不向公众开放,吃瓜群众只能通过网络直播来围观人类试图创造历史的壮举。

2014年,肯尼亚选手丹尼斯·基米托在柏林马拉松上,以2小时2分57秒的成绩创下新世界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想要跑进2小时,意味着要在42.195公里的跑动中节约近3分钟,直观来说,就是比原来的速度快2.5%。如果拿百米成绩打比方,就是人类百米纪录一下从10秒迈进到9.75秒。要知道,天才如博尔特,最近三次刷新的百米世界纪录,最大跨度也仅为0.11秒,还不到0.25秒的一半。

为了达成这“不可能的任务”,破2团队煞费苦心,提前安排好了所有能预想到的问题。“今天这种方式可以称为'实验室模式',凡事都精准控制,几乎就是模拟了真空的最佳状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强分析说。为什么说是“实验室模式”?

首先,测试地点选在意大利蒙扎赛道,这里海拔183米,每圈高低差为5.35米。

过去五年这里的平均气温为12.8℃。在对历史天气的分析并与柏林马拉松创造世界纪录时的天气做比较,外加多次模拟实验后得出,在5月初的三天中,蒙扎至少有90%的概率会出现最绝佳天气适合挑战。所以,时间、地点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为了减少风阻,三位选手前方时刻有6名兔子充当“破风箭头”,每两圈就要轮换3人;两辆自行车一路跟着,后座上放着特制的补给,以便选手随取;前方还有设备投射出三道绿色射线,保证选手可以按最佳路线奔跑……

“没有弯道折返、没有高低起伏,也没有其他选手影响,前面有人领跑,补给又随时提供,这和实战挑战下的复杂状况完全是两个概念。至少从结果来讲,在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人类已经可以靠近这个时间(2小时),只不过这一成绩是否被承认为世界纪录,仍然存疑。”陈国强说。

也正由于奔跑过程中有领跑员等团队成员的协助,基普乔格此次取得的成绩并不会被国际田联承认为新的世界纪录,世界纪录仍然是2小时2分57秒。

人类破2有多难?

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近几年马拉松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正在成为一项全民运动,“破2”这件事如果摆在10年前,恐怕也难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只能佩服该策划团队敏锐的热点观察力。换个角度想,或许这次差了25秒的“失败”是有意为之,成功了反倒没后续可炒,一次挑战失败,可能一年半载之后,“破2”换个形式重新出现,到时又是一波新的营销热点。

抛开商业因素不讲,马拉松要跑进2小时,真的很难,难就难在需要多个条件同时符合。

陈国强教授分析为天时地利人和。

先说天时:马拉松比赛最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还不能有大风。不同选手对温度有不同的感受,但普遍的感受是最好不超过20℃,15℃上下为最佳。温度太高不利于散热,温度太低肌肉活动不开,也容易失温。春秋两季是跑马拉松的好季节。

再说地利:马拉松比赛一般在城市举行,不同城市路线不同,海拔、落差、折返都不同,很难像400米体育场达到标准化程度。国际田联对马拉松赛道有两点规定,1.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要小于全程距离的一半;2.比赛起点和终点的高度落差不能太大,要小于千分之一,也就是说,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在42米之内,这样从起点到终点一路下坡,落差超过42米的赛道无法产生世界纪录。那些地势平坦、路线平直的大型马拉松赛,特别像伦敦和柏林,就是最佳地点。

最后就是人和。马拉松是一项挑战极限的长距离奔跑运动,顶级高手为了储备体能,调整状态,一年也就参加2-3次的马拉松,更多的时间是训练、备战。高手扎堆的比赛因为参赛者水平高,竞争程度强,相互促进,也更容易出好成绩。

观众的支持、良好的氛围也是人和的一部分。马拉松是项枯燥的运动,路线景色的变化,沿途观众的支持,可以让选手减少机械的运动所带来的乏味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少量选手的比拼以及缺少观众发自内心的呐喊,其实也很难产生好成绩。所有在本次挑战中,选手身边有陪跑者,身后也有人骑车全程跟随,就是为了营造竞争气氛。

人类破2还要等多久?或许10-15年

破2是难,可是梦想总归要有的,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好比以前100米进10秒,撑杆跳过6米都被看作是鸿沟,人类终究还是跨过去了。

“马拉松跑进2小时,想要一下子实现突破是蛮难的。”陈教授分析,上一次人类把马拉松纪录提高3分钟,花了15年,若按照简单的平均速度推算,起码也要这个时间,“而且越往后越难破纪录。经济学上就是边际效应递减。因为现在世界上的马拉松水平已经很高了,要在这个平台上继续提升难度很大,好比你考试从90分到95分可能不难,但是95分以上可能提高1分都会很困难。就算放在柏林、芝加哥这样比较容易创造纪录的赛道上,毛估估也要10多年。”

当然,专业人士分析的破2时间只是一种可能性,“是难,但不是没希望。”陈教授补充道,“或许将来有人专门去非洲高原大面积筛选跑步人才,就会发掘更多能跑的人,天才人物的出现是很关键的。还有就是训练方法的改进,好比现在高手为了保护膝盖会采取间歇跑的方式,再加上核心力量和肌群的训练,也许有人在实践中发现了更好的方法,将跑者潜能发掘的时间缩短,快速达到最高水平后,在黄金运动年龄有更多的时间来提升水平。另外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等的同时出现、装备的不断更新、体能恢复手段的提升等等。”

了解更多请登陆

href="http://3683.bidadk.com/donglipeidianxiang/" target="_blank">动力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donglipeidianxiang/

(责任编辑:必达)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除了华人评委范冰冰,戛纳还有这位90后先锋制片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