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2015无锡国际马拉松赛鸣枪开跑。除了比赛成绩外,另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就是参赛选手的健康安全保障。昨天,无锡日报记者获悉,此次“锡马”在国内马拉松比赛史上首次启用医疗航空救援。今天比赛现场,将有一架配备急救医生和医疗设备的直升机全程“保驾护航”,一旦有选手发生猝死等重症疾病而倒下,直升机将从天而降,展开快速救援转运。
全程转运用了6分钟
昨天15时10分,在环湖路双虹桥堍,一位身穿赛服的选手突然倒地不起,正在一旁的志愿者立即上前急救。这是昨天我市开展的无锡国际马拉松医疗救援应急演练的开始一幕。只见一名志愿者打开反光板,提醒经过的选手注意;另一名志愿者近距离观察伤员后初步判断是猝死,立即呼叫指挥中心。收到消息后,指挥中心下达命令,指派离“伤员”最近的救护车前去救援。不到2分钟,救护车呼啸而至,急救人员立即展开心肺复苏,同时再次呼叫指挥中心,请求医疗航空救援。15时14分,一架直升机降落在双虹路上的临时起降点,将“伤员”快速转运到直升机中后,15时17分,直升机起飞升空。
15时20分,在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门前,直升机出现在视野中,只见它干净利落地停在了画着醒目“十字”的停机坪上。早在一旁等待的急诊科4位医护人员立刻推着抢救床奔向直升机。机舱一打开,急诊人员快速将“伤员”转运到抢救床上,立即向急诊室奔去。记者全程追踪计算,从蠡湖边赛场上的急救点,到安全转运至医院,医疗航空救援全程仅用了6分钟。
直升机贴着楼顶飞
这架由中欧通用航空公司派出的机型为ZOACO.VIP(EC-130)的空客直升机,价值不菲达3000万元,内部座位有7个,前期市急救中心对飞机进行了改造,将除颤仪、吸引器、呼吸机等急救设备安装固定在机舱内,随机有1名飞行员、2名急救医生。
31岁的飞行员赵海旭有12年安全飞行生涯,曾是一名驾驶战斗机的空军战士,转业后,驾驶空客直升机3年。他说,直升机的飞行高度平均在300米以下,“几乎是贴着高楼的楼顶飞”。这次保障“锡马”全部直飞,最远的点飞到市人民医院,也仅需4分钟左右。
今后将培训空中急救医生
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门前,有一大块面积600多平方米的空地,这是当初医院建造时按规范设计建造的医用停机坪。该院是目前我市唯一拥有停机坪的医院。
有无空中医疗急救一定程度体现一个城市的急救水平。据了解,上海拥有一支政府飞行队,其中有一架飞机用于医疗急救,不管有没有病人,每天都会飞一圈巡逻一下,还培养有专业资质的空中急救医生。据悉,我市急救中心已将空中急救工作纳入今年重点任务,接下来将送急救医生进行空中急救培训,取得资质。但由于空中急救成本很高,飞一小时需约3万元,因此今后主要以租用为主,还设想寻求合作渠道,比如联合华东地区的一些城市组成联盟,资源共享。
链 接
“防猝死”保障阵营强大
本报讯 马拉松赛安全问题频发,去年国内就有4名选手在比赛中猝死。为此,市卫生局、市医管中心、市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了《2015国际马拉松赛防猝死及重大伤亡事故预案》,组织了1架医疗航空救援直升机、12辆救护车36名急救医护人员、140名“第一反应”志愿者组成的强大急救医疗“防猝死”保障阵营。
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徐黎鹏说,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仅3分钟,因此快速抢救和转运非常重要。此次演练点在双虹桥处,为全程马拉松的38公里处,这是经过专家测算,发生危险几率最高的地点。
在比赛现场,形成了多维立体的救援体系——每隔1公里设有固定医疗点,处理摔伤等轻症问题;急救车跟着比赛队伍跑,及时转运伤员;每隔5公里分布一组志愿者,以便随时发现伤员,还有10组志愿者骑电动车来回巡逻,并随身携带自动除颤仪用于急救;赛程周边设有9个临时起降点,直升机随着比赛移动位置,随时待命。此外,还使用“i120”APP手机软件对现场的急救志愿者进行管理和定位,以便“第一目击者”以最短时间到达现场。
(杨明洁)
了解更多请登陆 家用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jiayongpeidian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