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安徽省按照《固废法》提出的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处置原则,积极推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理,推动城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已初见成效。但是全省危险废物处置和管理十分薄弱,医疗废物处置存在较大隐患,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垃圾分类收集只是刚刚起步,废物回收仍处于粗放阶段。
一、固险废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5年,安徽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196.4万吨,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3356.6万吨,综合利用率由“九五”末的71.56%提高到79.32%,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逐年减少。2005年全省危险废物99.37%进行了综合利用或安全处置,排放量为零。但是安徽的固险废物管理依然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1.城市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投入不足
一些城市对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的认识不足,没有按照《固废法》的规定,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场建设纳入计划,且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的处置主要还是靠政府投资,给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资金困难,许多城市垃圾处理厂和危险废物(尤其是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有的城市无害化处理场已经建成,但由于资金问题不能投入正常运行。
2.固体废物处理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一是缺乏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和回报政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收费机制不健全,市场运作体系不规范,影响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产业化进程。二是区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有效形成,上游产生废物成为下游生产原料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较短,影响了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三是相关管理政策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尚未制订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以及特殊危险废物(如废电池、废家用电器)的环境管理办法,没有制订危险废物经营行政许可规定和办事指南,公开办事程序,规范管理行为。四是配套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相关指导性技术研究还不够,还没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技术政策。
3.危险废物处置不当存在安全隐患
安徽省没有固定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所,大量的危险废物如工业和饮食服务业产生的废油、报废的家用电器、废电池等的处理处置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定点专业处理单位较少,危险废物种类繁多,大部分危险废物的处置技术落后、设施简陋,加上管理措施跟不上,设施的安全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一些企业的危险废物在转移和运输过程中,没有履行相关手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些化工企业破产、停产,剩余化工原料(不少属于危险化学品)就地放置,疏于管理。
4.医疗废物处置存在较大隐患
一是医疗废物处置率较低。目前,全省医院医疗废水处理率仅有50%,医疗垃圾处理率仅有30%,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设施更少,医疗废物的直接排放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二是大部分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技术、设备、场所都难以达到规范要求。有的医院至今还没有废水和垃圾焚烧设施,有的医院废物处理设施非常简陋,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达不到处理和控制标准。三是少数医院医疗废物经回收又回到市场,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四是管理不规范。目前,医疗废物的处置处理还没有单独的法规,管理松散,水平参差不齐,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网络。
5.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目前,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大多采用简易填埋措施,只有少数几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基本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大多数城市没有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有的城市将大量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在郊区、江河沿岸,垃圾“围城”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占用大量土地,破坏城市自然景观,而且对城市的地表水、地下水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有的垃圾填埋厂未按技术规范设计施工,存在选址不当、没有铺设防渗层、渗滤液超标排放等问题。垃圾分类收集只是刚刚起步,废物回收仍处于粗放阶段,与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不相适用。
二、固体废物管理的对策措施
1.综合利用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
一是加大采掘业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力度,重点开展对煤炭行业煤矸石、金属矿开采中的废石和尾砂库的综合利用以及填充塌陷区生态重建与恢复工作,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率和处置率,到2010年达到85%以上。二是加强对工业排放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主要通过拓宽综合利用领域及提高综合利用水平,重点解决电力行业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三是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对工厂企业产生的不能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处置,对于有回收利用和处理处置废物能力的,在工厂企业系统内部进行资源化利用和各种处理处置。四是结合全省固体废物管理现状,成立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制订相应的固废管理规范和制度,建立落后技术和产品淘汰制度,要求各企业积极采纳、实施符合环境要求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或设备,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五是重点发展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密闭式贮运技术和设备、专用高温氧化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