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zhan内容导读:很多外国媒体将中国的雾霾归因于快速工业化。确实,环境污染常常被视为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成长之痛”,放眼全球大国,几乎无不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的药方或许可以成为中国细化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宝贵经验。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和制造者,但在如此严峻的空气质量问题面前,政府部门显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并有所作为。
英国出台世界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
1952年造成上万人死亡的烟雾事件让英国政府和人民彻底意识到了空气污染问题。1956年,世界上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炉,逐渐实现了全民天然气化,减少了煤炭用量,并促使英国进行了“去工业化”运动,逐步将重工业设施迁出伦敦城外。
痛定思痛的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如今的伦敦,虽然仍被欧盟视为欧洲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但伦敦的雾霾天逐年降低,蓝天白云也越来越常见,伦敦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雾都了。
能大幅缓解令很多国家头疼的空气污染,英国动用的利器有四招:一是立法提高监测标准,改善空气质量;二是科学规划公共交通,减少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三是控制汽车尾气、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科学地建设城市绿化带。依法治理污染已成为英国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政府发布的各种相应的法律、通告,为成功控制大气污染奠定了基础。
美国:排污权像商品那样交易,每小时更新空气状况
在治理环境污染上,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此外,美国将排污权交易引入了大气污染源管理中,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1990年《清洁大气法修正案》通过后,美国开始实施酸雨控制计划,排污权交易主要集中于二氧化硫,在全国范围的电力行业实施,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和详细的实施方案,成为迄今为止广泛的排污权交易实践。
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环保署的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当污染较为严重时,网站会要求民众控制户外活动的强度和时间,以此来减少身体损害。
日本:路口测尾气,超标就限行,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对环境极为重视,在人口密集的狭小国土上,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城市绿化是日本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
而在控制汽车尾气方面,日本环境厅规定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和排入大气的废气的高量,禁止超标车辆投入运行。日本的都道府县还在交叉路口等交通量大的地点设置了废气浓度测试点,发现该点废气浓度超标,站点工作人员可以向都道府县公安委员会提出采取限制交通的请求。
2003年,东京还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该市。此外,如今东京所有出租车使用的都是天然气。
德国:制定标准,完善监管,用技术手段限制排放
上世纪中叶,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也曾出现过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德国政府开始重视空气质量管理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并对鲁尔工业区发电厂、工业企业等实施大规模减排改造,关停一些污染物排放超标工厂。终鲁尔工业区于八十年代正式结束工业生产,成功转型为如今的文化产业园。如今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与德国其他地区没有差别。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战略:首先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术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三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给出排放上限。与此同时,德国联邦政府还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中国反思:大风刮不出“美丽中国”
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和制造者,但在如此严峻的空气质量问题面前,政府部门显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并有所作为。雾霾锁国中,空气中弥漫着致命毒素。然而,我们不无悲哀地注意到,除了北京紧急启动应急方案之外,全国其他受害区域似乎乏有干预动作。
从当下的情势看,可以说各地政府对于本轮罕见的雾霾天气基本上处于手足无措、爱莫能助的状态。事实上,面对雾霾袭城,很多地方政府甚至都不认为这需要政府紧急干预和提供公共服务,由此所造成的诡谲局面即是,守土有责的公共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于“责任主体性”的把握,坐视雾霾兴风作浪,公共空间四面楚歌。仿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天边来一阵大风,把雾霾吹散,然后一切重回轨道。
政府在认识上滞后,且又无力做雷厉风行的行动派,只能置公众于危险的空气之中。更为令人感到焦灼的是,从此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看,仅靠一地政府来应对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雾霾天气需要规模对等的公共治理。而要实现雾霾治理的全国性协作,显然需要付出更加漫长而艰苦的努力,但公众根本不可能等待那么长时间。
眼下,“毒雾锁城”的30多个城市都寄希望于很快要来的大风降温能驱散雾霾天。但“好天气不能靠大风刮”,中国已经不是次遭受雾霾天,肯定也不会是后一次,政府部门与其看老天爷的脸色,不如抓紧研究雾霾天气下的应急措施,为下一次可能出现的雾霾天积累治理经验,千万别让公众因为政府的不作为、少作为,在雾霾包围下又添一层“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