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起点设在西安市永宁门广场,迷你终点设在西北大学西门内广场,半程终点设在曲江池遗址公园中和广场,全程终点设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广场。赛道途经钟楼、西大街、西北大学、小寨、大雁塔、大明宫遗址公园等西安著名景点、高校及商圈。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说到这里,可能有看官要发问了,咱们空工大人有没有参加啊?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当日,吴庆教授以国家级田径裁判身份参与本次赛事裁判,同时由工院研究生队大队长官守新带队,刘凯、刘景元、周义蛟和王洪涛等几名学员一同参与挑战马拉松项目,其中官守新大队长和刘凯参与了全马,刘景元等参与半马。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比赛中,他们拼尽全力、突破极限,征服了了42公里的赛程,同时也展示了新时代空工大人一代敢于吃苦、勇于挑战、崇尚荣誉的精神风貌。
小编不骗你
不信你往下看
图为我校吴庆教授参与裁判
空工大西马风采
小伙伴们跑完西马有没有内牛满面呢?
NO.1
工院研究生大队学员 刘凯 :
千年榆木万年青,就是喜欢体会长跑时生命在胸中律动的感觉,我想这才是我开始练习长跑的初心吧。两个月里按照计划训练的过程给人带来的满足感远比完赛时的奖牌要深刻,勇敢的去热爱就好。
NO.2
工院研究生大队学员 刘景元:
良好的习惯是完成艰巨任务的基础。我热爱运动,在每天的体能训练时间,我都会进行两个小时左右的运动,这使我在长期性的科研及学业中始终保持充足的精力与较高的热情。
接触半程马拉松是最近两个月的事,虽是挑战,但对于我们普遍具有较好体能基础的军校学员来说,也并非难事,只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都是可以完成的。从接触半马,到训练,到参赛,再到现在,我受益良多。半马对我来说算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运动,不像篮球那么激烈,可以让自己在一段时间中放空内心,它既活动了电脑前久坐的身体,又安静了跋涉于科研学习之中的心神,就像广阔天空飘过的一片云,亦动亦静。
NO.3
工院研究生大队学员 周义蛟:
首次参加半程马拉松,从永宁门到曲江池,见证着新时代下的大唐盛世,感悟着生命顽强不息的伟大与崇高。
奔跑在赛道上的,有头发斑白的老人,却显得意气风发;有手推轮椅的残疾人,却诠释着对生命的追求;有穿着中国老兵字样衣服的退伍军人,一个个庄重的军礼敬给执勤人员,彰显着对军人身份的敬畏与不舍。在最后的冲刺到终点时,我也举起右手,将军礼敬给马拉松,敬给生命,也敬给自己。常怀敬畏之心,感恩生命之真谛,崇尚军人之荣誉。
NO.4
工院研究生大队学员 王洪涛:
在本次马拉松比赛中,我用时1:48:26.从两个月前决定参加,到能够跑5公里、10公里、15公里再到今天的21公里,我收获满满。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你在途中有什么样的付出,在终点就会获得什么样的感受。马拉松在意的不仅仅是成绩,而是一分一秒的挑战自我、克服苦难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受些苦难才会不惧怕苦难,才会锻炼出克服苦难的品质。
小编提示,此次马拉松研究生大队长也去了哦,看看这位长者是怎么说的吧:
工院研究生大队大队长官守新
提问
面对学员队繁忙的管理工作,是什么让50多岁的您坚持投入到马拉松这项运动中的?
答:这种活动是非常好的,我主观愿望是希望更多的人去参加。跑马拉松,首先是你的毅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最后是坚持不了的。这次从成绩非常好 ,我的目标是3小时29分。我是从十年以前开始跑步的,然后从去年开始,在50岁,第一参加马拉松我跟我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一年一到两次。我是06年的3月1号开始跑步的,当时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身体有点不适。所以说我觉得要锻炼身体,从那个时候开始跑步的,为了身体的健康,更快乐的生活和工作。所以说,日常的工作忙,恰恰在跑步的这项运动中,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调整的过程。每天花上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跑跑步,哪怕是慢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悟很多很多东西。八月份我开始决定参加马拉松,从简单的训练计划开始,训练了9周,跑步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提问
这次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您进入了该年龄段的精英组,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您有什么想对广大研究生学员说的么?
答:第一点,有坚强的意志。我们在跑步的过程中,跑到后头一些年纪很大的人和较弱的人,他们到最后都能跑完。最后终点的时候啊,有一个都打晃了,站不住了,但是就咬着牙吸着氧,坚持跑到终点,所以说这就是一种毅力的体现。第二个,要想跑马拉松,想跑出成绩,必须要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一份付出一分收获,这次成绩不错,我跑完一点都不累,就是刚开始跑完一小时,有点缺氧。说明严格正规的训练,强度达到了以后,参加比赛 那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厉害吧?
好了,小编话说完了。
主 编 | 李家宝
责 编 | 王健
图 片 | 王沁飞 董昕瑜
文 案 | 祝俊杰 韩思聪
视 频 | 董昕瑜
了解更多请登陆
href="http://3683.bidadk.com/peidiangui1/" target="_blank">XL-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