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止一次地扣问:为什么我国这么多年来没人能够获诺贝尔奖?在莫言、屠呦呦获奖后,又扣问,为什么我国获诺贝尔奖人数这么少?
关于能不能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而言之涉及到诺贝尔奖的评奖机制、不同国家科学家的科研机制等等;小而言之涉及到个人才华等。

总之,能不能获诺贝尔奖绝不是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搞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会直接冲着诺贝尔奖而去的,诺贝尔奖的获得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但相信只要致力于科学研究就有获奖的可能;即使不获奖,研究出了有利于人类的成果,同样会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褒奖。
泱泱中华人才辈出,从不缺天资聪颖之人,也不缺呕心沥血投身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但有时候往往因为一个看似无关的社会事件、生活小节,最终导致整个人生大变局,别说获诺贝尔奖,就连基本的科研成果也难以产生。
有这么一位天才少年,曾经被人们寄予获诺贝尔奖的厚望;因为他的天资最有利于研究出人类的最新成果。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天才”履历。

他由小学直接跳过整个中学阶段,11岁进入中科大首届少年班,15岁读硕士,18岁读博士;普遍认为他有望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
这么开挂的求学速度,不是天才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人生短短几十年,而科学研究是需要时间、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屠呦呦搞了一辈子研究,耄耋之年才获得诺贝尔奖。现在这么开挂的少年,假如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那他将比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多多少年的研究时间啊。
天资超乎常人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所以这位少年普遍被人看好,认为这是我国最有希望潜力冲击诺贝尔奖的种子选手。
但事情发展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顺利!
他在读博这件事上一波三折,最终无缘博士学位!
18岁的他,先投在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门下,却因无法很好地处理与导师的关系,博士无法毕业!

为此他远赴异国名校,一厢情愿地想拜自己的偶像安德森教授为师,不知什么原因,安德森教授一直没录取他;无奈,他只能转投在另一位女教授门下。
那位女教授很欣赏他,他也很适应这样的博士学习生活。如此下去就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谁知,在他基本完成博士论文的时候,安德森的入学通知却来了;按理,他应该跟着现在的女教授读完博士再走;但他一意孤行,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女教授,带着论文草稿投奔到安德森教授门下。
由此,他一生的真正科研悲剧拉开了序幕。
安德森教授并不欣赏他的论文,原因是他的论文中引用了安德森教授对立派的理论;而他浑然不觉,认为科学无派别,坚持己见,最终导致他和安德森教授关系恶化到白热化!
可以想象,博士学位又泡汤了!
这么一位天资超乎想象的少年,本可以在科学研究上大放异彩,完全能够实现人们的愿望,在读博期间,每次都因为自己的固执己见不懂通融,导致自己还没起飞就折翼沉沙。
他忘了一个基本的法则,人是群体的动物;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一个个体,每个个体都必须适应甚至服从于整体;科学家除了科研,还有生活,还有与自己相联系的各色人等。

天才少年就这样湮没在人群中,据说后来以硕士身份在中科大授课!
这位天才少年是谁?——他就是中科大首届少年班学员谢彦波。
各位,假如谢彦波三次读博中,略微能够变通一样,他的人生轨迹会遂人们的预期发展吗?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箱厂家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