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 罗旭)今年81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教授近日获2011年拉斯克奖。这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有评论认为“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
屠呦呦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有评论提及她时,认为她属于“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
屠呦呦此次荣获的是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研究奖(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世纪60年代开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从中草药中成功提取了青蒿素。青蒿素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在抗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复方蒿甲醚,也是第一个成为西药的中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中感叹,由于不同的原因,屠呦呦“个人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他认为中国和世界肯定屠呦呦,不仅是对他迟到的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
拉斯克奖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有68位获奖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相关链接】
拉斯克奖,全名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The Albert 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始自1946年的年度奖,奖励取得了重大医学科学贡献的在世医学研究者。
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自1962年起,获此项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数年里又获诺贝尔奖。截至2005年,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至少已有71人相继获得过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的评选结果通常于9月公布,而诺贝尔奖通常是10月公布,因此拉斯克奖在医学界又被称作“诺贝尔奖风向标”。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