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月24日平安夜,在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4号法学院,没有节日的喧嚣,二十多名学生和八九位老师正在进行例行的读书活动。对这些师生来说,每周三去法学院鹊华书院参加读书活动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因为在这里他们能回归经典,重新让真正的知识散发出其迷人的魅力。 文/图 记者 刘建宇
“直到参加书院活动 才知什么是真正的读书”
24日晚上7点,天已全黑,节日气氛开始遍布校园,但在法学院办公区走廊的一块空地上,一门之隔的师生们,正在认真阅读西方学者哈耶克的经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因为内容艰深,每一张面孔上的表情都是全神贯注。“大一大二的时候光顾着学专业课读课本,觉得这就是读书了,可直到跟着来参加书院活动,我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赵选说。
每周三的读书时间 已成师生的美好时光
先由一位学生接着上次的进度读两三段,再由法学院鹊华书院主讲教师牟利成进行大意归纳和解读,并提取要点以供讨论,这就是读书活动的常规流程。“"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哈耶克这段话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选择保障还是自由,这其实也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问题,可能也是我们一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时要一直面对的一个问题。”主讲老师牟利成说。
记者了解到,师生们夜读经典活动开始于今年9月,在山东财经大学的支持下,由法学院院长宋焱牵头并组织构筑了法学院师生自己的读书平台——“鹊华书院”。如今,每周三的读书时间,已成为法学院很多求知的师生们渴望到来并愿意沉浸其中的美好时光。
“学校准备场地购置图书 就是想鼓励学生读书”
“2012年9月,院里的牟老师自发带着学生读书,组成一个叫清源渠读书小组的小社团,10月底我去听了一次,从此就一发不可收,再也没间断过。”宋焱说,当时读书活动在距离济南市区近40公里的山东财经大学圣井和燕山两个校区同时进行,老师牟利成驱车往返,带领学生读书。在被感动的同时,宋焱开始思考如何提供支持和帮助,让读书小组的活动可持续下去。
在办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场地,就把学院办公区前的一段走廊辟成活动地点;想减轻学生负担,就拉来赞助购置了阅读书目; 怕参加讨论的老师饿肚子,就移植国外的office time,从紧张的经费中掏钱买盒饭,鼓励师生在吃饭的同时增进交流……一件件做下来,法学院院长宋焱说,她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鼓励学生读书,“大学从来不是职业培训所,法学作为人类最高的知识,我们法学院有责任让学生理解真正的法律,理解这种最高的人类知识,而不是简单参加司考,成为法条的背诵和记忆者,他们将来有更大的使命——要在理解法律的基础上去维护这个社会的正义,法律是他们的事业,更是正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