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扬州讲坛丨淳子:花开花落张爱玲

2019-11-07 00:29:31浏览:89评论:0 来源:配电箱   
核心摘要:淳子老师莅临「扬州讲坛」编者按: 淳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原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复

淳子老师莅临「扬州讲坛」

编者按:

淳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原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复旦大学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海派文化研究社副社长、《海派文化报》副社长、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工作坊演讲成员、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荣誉市长、澳大利亚悉尼旗袍协会荣誉会长等。主要作品:《旗袍》《口红》《民国风雅》《她的城,张爱玲地图》《白天睡觉的女人》《上海闲女》《上海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民国琐事》《前天》《与名人约会》《名人访谈》《花开——张爱玲上半出》《花落——张爱玲下半出》《上海才子》(与宋路霞合著)、《玻璃电台》(与陈钢合著)、《上海格调》(与胡伟立合著)以及影视作品《婚姻的故事》、舞台剧《孤岛》等共计500万字。受邀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南亚著名学府、图书馆演讲一百多场次,受到广泛赞誉。获奖情况:广电部优秀编辑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金笔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优秀节目奖、上海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以及省市级、行业协会各类奖项二十多种。

图说:暖场节目由人间音缘合唱团徐莉老师带来女声独唱《女人花》;扬州市朗诵协会吴黎宁、周杨、夏良萍老师带来诗朗诵《一别一辈子》。

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站在这鉴真讲坛的舞台上,和大家分享文学江湖的一个传说:张爱玲。

张爱玲传奇的三大“配方”

“消费”张爱玲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张爱玲的传奇,由三大配方构成。

第一大配方——豪华的家世背景。外曾祖李鸿章,晚清第一重臣。祖父张佩纶,晚清钦差大臣,“清流派”干将;夫人为李鸿章女儿李菊耦。母亲黄素琼,祖父长江水师提督。继母孙用番,父亲为北洋政府总理、外长。

张爱玲的家世背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几乎无人可以企及。张爱玲说:我没有来得及赶上看见他们,但是他们静静地淌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他们再死一次。

第二个配方:张爱玲绝世的文学才华。

第三个配方:是张爱玲极致、病态的人格和人设。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租界一栋豪华的大宅子里。这是李鸿章送给女儿的嫁妆——一有着14间卧房,一个网球场。1938年,张爱玲高中毕业,在这栋宅子里与继母发生一场肢体冲突,被父亲毒打软禁在家半年。半年后,张爱玲逃了出来,投奔母亲。母亲劝女儿回去,不要放弃亿万的家产。张爱玲执意。母亲说,你跟我一起是要受苦的。我只有一份钱给你,要么拿这笔钱做嫁妆找个好人家,要么拿这笔钱去读书。张爱玲选择读书。母亲花重金替张爱玲补习英语。张爱玲考了远东第一名,被伦敦大学录取。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伦敦成为战场,于是转为香港大学求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香港大学也念不下去了。1942年,张爱玲回到上海,成为公寓女作家。从此,她与母亲一样,背板了贵族家庭,成为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张爱玲高举“出名要趁早”的大旗,呼啸着掠过沦陷的上海,如漫天的烟花,瞬间红遍文坛。以致令文坛一时束手无策。她的才华引起了汪精卫政府高官胡兰成的关注。胡兰成被这位才女的才华震动,登门拜访。胡兰成著文:“鲁迅之后偶张爱玲。”在胡兰成作小伏低、殷勤备至,从小缺失温情的张爱玲被胡兰成击中,陷落下去,只觉得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满心欢喜,开出花来。胡兰成与张爱玲,是唯一,而张爱玲与胡兰成,是其一。在张爱玲之前和之后,胡兰成在外拈花惹草,洋洋自得。张爱玲觉得,她的婚姻版图上像一幅传统年画,太满了,太热闹了,她选择了退出。她写信给胡兰成表示,“我不爱你了,是你先不爱我的。”好不委屈。

这段乱世情缘后,张爱玲在创作上枯萎下去了。

“慢船去美国”

张爱玲有一句话“我除了文学才华之外一无是处”。

1952年,张爱玲以完成香港大学学业为由,离开了上海。至此,张爱玲人生前32年,花开的岁月戛然而止。香港是张爱玲的码头,她的诉求是去美国实践她的文学梦想,做一个女版的林语堂。张爱玲在香港用中英文写作了《秧歌》、《赤地之恋》。其中《秧歌》在美国纽约著名出版社出版,获得英文世界的高度赞誉。

1955年,张爱玲拿到了去美国的船票。离开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成为后来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意象。在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扮相就模仿了张爱玲的这个造型。

张爱玲1955年离开香港前所摄照片

身份危机

美国第一站,张爱玲进入麦克道威威文艺营,准备把她的成名之作《金锁记》改写成英文《粉泪》。

三月十三日,张爱玲遇见了作家赖雅(Ferdinand Reyher)。赖雅是德国移民的后裔,毕业于哈佛大学,年轻时就显露了耀眼的文学才华,也在好莱坞做过风头很健的编剧。结过一次婚,有一个女儿。四月一日,他们并肩在营地的餐厅共享了复活节大餐。几天后,张爱玲将已经出版的英文小说《秧歌》拿给赖雅阅读。赖雅对张爱玲小说《粉泪》结构提出了建议。张爱玲对年轻的男子没有感觉,只对中年以上的男性产生激情。那是女性的本质。因为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得意。遇见中年男子,就是遇见了毒药,她也总是第一个落水。五月十二日,赖雅穿着雪地靴,轻扣张爱玲的门。静的夜,轻轻的叩门声居然有回声。文艺营,现世的避难所。孤男寡女,一个潦倒,一个寂寞,没有别的选择,也没有太多的思量,他们彼此取暖,彼此成为彼此的粮票。

赖雅在文艺营的期限是五月十四日。七月五日,雨。赖雅在萨拉托卡泉镇,收到张爱玲的来信,信中说,她怀了他的孩子。赖雅当面向张爱玲求婚,并明确表示,不要孩子。这种近似摊牌的谈判态势,刺痛了张爱玲的尊严。但是,来不及多想了。谁主动,谁就更被动。张爱玲同意了赖雅的决定,并为这顿重要的晚餐付了账单。那一年,她36岁,他65岁。1956年的美国,堕胎是违法的。赖雅和张爱玲借了别人的公寓脱胎。上帝啊!出来了,是一个男孩,一双眼睛大的不合比例。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张爱玲。

张爱玲不要孩子!不要做母亲!萧红也是这样的。她们生于这世界,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收到经纪人的来信。信中告知张爱玲,《粉泪》未被出版商接受。读此信,张爱玲当场泪崩。她的表现,如同一只雨夜被人抛弃的小猫。

如此沮丧的情绪,一直延续到了圣诞节。1960年7月,张爱玲取得了美国公民身份。这是这个婚姻给她的福利。文学成功是要义,除此,她别无所长。一九六一年秋天,张爱玲踏上台湾岛。她在台湾的拥趸者无数。采访张学良未果。但并不影响张爱玲的兴致。在台湾花莲采风途中,张爱玲接到赖雅中风的消息,心中不免慌乱。待知道赖雅病情平稳,便仍按原计划去香港写电影剧本。香港的剧本创作并不顺利,甚至差点葬送了她和宋淇夫妇的友情。雄心勃勃的启程,但是命运却很吝啬。这个行程,成为了伤心之旅。

赖雅死了,她打开了坚闭的门

张爱玲和赖雅,两人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都没有固定收入。他们经济拮据到连买床单窗帘都成了奢望。但他们却始终相依为命,一直持续到1967年赖雅去世。赖雅瘫痪在床时,各种生理失禁,张爱玲努力伺候。那个患有严重洁癖的贵族小姐已经去向不明。困顿沉重的日子,磨损了天才的生命和激情,张爱玲的创作锐减。英文作品无处发表。

她只能寻求学院研究经费。1967年4月,张爱玲以翻译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的项目获得美国波士顿剑桥瑞德克里夫学院驻校作家的位置。 她带着瘫痪的赖雅一同上路。同年10月8日,赖雅去世,得年76岁。无法揣度张爱玲是如何处理面对这样悲伤、手足无措的时刻的。赖雅死后,张爱玲拍过一张照片。齐耳的短发,光洁的额头,一缕碎发垂在颈背。那一年,她57岁,急景凋年,一连串的蒙太奇。岁月如杀猪刀,刀刀见痕,毫不手软。但她用一抿嘴的微笑,挽住了荒芜。

张爱玲小说中已早有预言:“人生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1968深秋,也是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底楼——古典小说的书架旁,张爱玲与哈佛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家、曾任哈佛东亚系系主任哈佛燕京学社第五任社长的韩南教授Patrick D. Hanan不期而遇。在说到《红楼梦》时,两人都有知音之遇之感,相谈甚欢。她很有兴趣阅读韩南的《金瓶梅探源》。他们也谈起她翻译的《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就说:《海上花列传》真是好!像《红楼梦》一样好!韩南邀她给<<哈佛亚洲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写论文,她竟写成一本文学评论集子《红楼梦魇》,一本书代替了论文。

图说: 淳子老师追随张爱玲的足迹,阅读了所有的手稿和信函,以翔实的资料完整呈现张爱玲75年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带领大众走进不一样的张爱玲。虽然是上班上课日,还是有许多张爱玲迷到场听讲,现场互动热烈。

语词事件

张爱玲也知道自己谋生条件之不足。她写信给夏志清先生说:“我并不光是为了没有学位而心虚,不幸教书的不仅是书的事,还有对人的方面,像我即使得上几个博士衔也没用。”通过夏先生等朋友的一番运筹,1969年,张爱玲找到了一份虽然不一定适合她性情与兴趣但绝对是她可以胜任的工作: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职务是解释中共政治术语的专有名词。她的顶头上司是中国文学教授陈世骧。

离群索居已经成了她的标签。在办公室, 张爱玲很少发出声响,在与不在,几乎没有区别。她与外界的联系大多通过笔纸进行,连电话都很少打。她的助手陈少聪说,每过几个星期,她会将一叠她做的资料卡用橡皮筋扣好,趁张爱玲不在的时候,放在她的桌上,上面加小字条。一次她患感冒,请了假。陈少聪打了几次电话去问候,又跑去中药房配了几服草药给她送去。为了不打扰她,摁了几下门铃,把药包放在门口就走了。几天后,张爱玲来上班了,什么话也没说。但陈少聪却忽然发现,自己桌上有一张小纸条,只写着“谢谢”两字,压在一瓶新买的“香奈儿五号”香水下面。而她和她只是隔着一扇挡板。

待人处事如此,倒也罢了,大家见多也就不怪。可是,在工作上与“老板”的分歧,问题就有些严重了。她在“中心”工作,一开始就不顺利。人际关系,处处碰壁。她负责找新名词,偏偏那两年情形特殊,就是没有新名词。张爱玲只好写了篇讲文革定义的改变,追溯到报刊背景改变,最后附了两页名词。这篇报告,陈世骧说给了“中心”专代改英文的Jack Service和一位女经济学家看,此外还有英文教授Nathan。他们看了,都说看不懂。张爱玲拿回去通篇改写后,陈教授仍说不懂。两人因此起了争执。随即解雇。这就是著名的“词语事件”。

丢掉了工作的张爱玲,很受伤。可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她的贵族血液再一次给了她力量。她置换了她的初心。她不再希冀在美国文坛出人头地,她试图重回中文文坛。大约,只有中国人才懂她的文字。于是,她再次破例,接受了台湾作家水晶的访问。在这个时候,接受采访,自是出于一番实际的考量。

重回中文文坛

张爱玲的英文小说在英美世界被拒绝,她经历了一段恍惚之后,回到了对传统小说的阐释、研究。尊严是浸润在张爱玲骨肉里的,这个转变,除了生存压力之下的不得不为,亦有内在的兴趣和傲娇,比如《红楼梦魇》,比如《海上花列传》的中英文翻译。

张爱玲是乱世佳人,世不乱,人亦不佳。从1983年开始,张爱玲进入一个自设的乱世。牙齿、失眠、皮肤病,成了她的不克敌人。1983年10月26日,张爱玲的牙医退休了,而住了十年的公寓发现了虫子和跳蚤,日常生活被疾患的重量压迫变形,她选择搬家——开始了离奇的逃亡生涯。人虫大战就此开始。一如好莱坞电影《星河战队》——数以千计的外星虫族四面逼近,地球军紧握冲锋枪群扫狂射,人类与外星人相持对阵,激烈、紧迫,电影中,高智商脑虫的参战,更让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张爱玲去兽医院买了十罐“跳蚤炸弹”,无节制的疯狂喷射剿杀,与虫子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迁徙流浪逃亡的时间大致从1983年秋天开始,到1988年初春结束。在洛杉矶的二十三年,由于张爱玲执拗的对地址的保密,除邮箱外,现在能够找到的地址有十五个,其中八个是汽车旅馆。

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在人生发生变故的时候,第一指令便是空间移动:逃离、搬家。张爱玲的出逃是由家族基因决定的,是有历史记录地。1988年夏志清再度接到张爱玲来信,才知道自己多封去信,张爱玲收到了没有时间拆:“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这封信里提到去看了医生,查出“皮肤过度敏感”,用药立刻好了。据此可猜测,“虫难”也许只是皮肤敏感的瘙痒。她当时还准备写篇文章回顾这场“人虫大战”。1988年4月6日信中,张爱玲汇报皮肤瘙痒问题已解决。按说“虫难”已告一段落。朋友们都很欣慰。

在扬州讲坛 做一朵莲花,成一句佳言

垃圾事件

可是,正当张爱玲试图安顿下来时,发生了震动整个文坛的张爱玲垃圾事件。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如同一部侦探片。据推测,案发时,张爱玲居住的地址是:

245 So.Reno Sreet, Apt9,Los Angeles,CA搬入日期大约在1988年的2月。

1988年3月,女作家、记者戴文采,接受了采访张爱玲的委约。联合报主编痖弦,去信给张爱玲寄了戴文采的中篇小说《哲雁》,表明采访者笔力足够。但张爱玲回信告诉痖弦,小说读到了,写得很好,但她不想接受采访,因为她牙龈一直渗血。被拒绝也是在意料之内。张奶奶不见人是出了名的。于是,年轻的戴文采便使用了间谍的方式,租在张爱玲的隔壁Apt10。在居住的一个月里,戴文采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接近、窥视张爱玲的行踪,最后写出了《华丽缘──我的邻居张爱玲》。某报编辑读了戴文采小姐的文章后,认为此文涉及隐私,不便发表,立即与纽约的庄信正先生联络, 庄信正总是隔一段时间就给张爱玲打个电话,问候近况,不过张爱玲是不大接电话的,十次电话大概有九次不接。但是那次如有神灵,他打电话到洛杉矶,张爱玲一下子就接起了电话!庄信正在电话里急急地把事由描述了一番。张爱玲听完,并不枝蔓,只道:知道了,就挂断电话。再说戴文采小姐,竟不知道张爱玲已经搬走了。她仍然每天耳贴墙壁,却听不到一丝声响。起先她以为张爱玲病了,连电视也不看了。但是连着几天的沉寂无声,不免起了疑心,到管理员那儿询问,才知张爱玲早已搬走了!经此一役,张爱玲对地址和电话的保密更是到了变态的巅峰。

张爱玲是一块滚石,孤独坚硬顽强。

最后的渡口

左拐,一幢白色的建筑,用白描的手法推入我的眼眶,曾在照片上无数次的进入这个空间——张爱玲生命最后的渡口。一扇粉紫色的门,在走廊的尽头。居然有人应门。是一位韩国男生。在加大读数学。我是张爱玲丧事之后,第一个进入这个私人空间的上海人。室内延续了张爱玲的风格,一尘不染,家徒四壁。住在这里的张爱玲,于在上海时的张爱玲,已然换了人间。1992年2月,张爱玲去文具店买授权书时,顺便买了遗嘱表格。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比华利山立了一份遗嘱,在法定公证人与其他三位证人面前宣誓完成,一切依照当地法律。遗嘱很简单,只有三点事项:“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第二,遗体立时焚化———不要举行殡仪馆仪式———骨灰撒在荒芜的地方———如在陆上就在广阔范围内分撒。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为这份遗嘱的执行人。”1992年2月25日,她写信给遗嘱受益人宋淇夫妇:“如果我的钱有剩,那么,(一)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如关于林彪的一篇英文,虽然早已明日黄花。(《小团圆》小说要销毁)这些我没细想,过天再说。(二)给你们俩买点东西留念。即使有较多的钱剩下,也不想立基金会作纪念。”

无论处在何种境况之中,她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承诺。

1995年9月8日,中午十二点多,林式同倚在沙发上,正在读着昨晚没有读完的报纸,电话响了。听筒那里,自报家门是张爱玲的公寓经理,一位很漂亮的伊朗女子,林式同见过她的。她道:“你是我知道的唯一认识张爱玲的人,所以我打电话给你,我想张爱玲已经去世了!”这是林式同第一次走进了张爱玲的空间,虽然这是他建造的房子。他一直恪守君子之约,从未泄露过张爱玲的地址。时间瞬间凝固:日光灯还亮着,张爱玲躺在靠墙的行军床上,头发很短,如一个男孩,手脚自然平放,神态安详,身下垫着的是一张蓝色的毯子,那是她喜欢的颜色,也是她母亲喜欢的颜色。靠窗一沓纸盒,这就是张爱玲的写字桌了。地上放着电视机,电视是她生活的背景。

不停地变换住所,不接电话,不开信箱,不见客人,吃着快餐食品,彻夜开着电视和电灯,怕黑怕寂寞却又拒绝尘世间的一切热闹和烟火,这便是晚年张爱玲的生活。地上堆着许多纸袋,里面放着衣服和杂物。逼仄的浴室没有毛巾,到处是纸巾,拖鞋和餐具,一律是一次性的材质,一个贵族女性,对物欲的淡漠,彻底到如此境界,亦是令人无语。据法医检验,张爱玲大约死于六、七天前,也就是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张爱玲对自己的死是有准备的。她有条不紊地整理好了各种证件和信件,装进一只手提包,放在门边最易被发现的厨房吧台上。所有战争片里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她无须等待了。可以发生的都发生过了。安然了。可以躺下了。

9月30日,张爱玲生日那天,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里。故事脆弱而短暂,张爱玲走了。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她用她的尊严、生命、寂寞、才华,完成了她的传奇。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气控制柜 http://3683.bidadk.com/dianqikongzhigui/

(责任编辑:配电箱)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郑龙入恒大土炮亚冠首球 郑智染黄无缘末轮关键战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