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干净明亮的农贸市场购物,心情非常舒畅
刷卡买菜,免洗净菜,轻点手机配送上门,逛菜场像逛商场——这便是当下智慧型农贸市场的模样。
鲜为人知的是,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背后,是农贸市场数量严重不足、脏乱差的现状。在此背景下,我们呼唤智慧型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到来。
从去年底首家智慧市场开门到今年7月份农贸市场建设被列入政府文件,郑州智慧农贸市场建设进入加速度时代。这是农贸市场建设艰辛的一年,却是国际商都更进一步的一年。
动态 郑东新区迎来智慧农贸市场
人到中年的汪先涛开设了农贸市场,在郑州市商都路与十里铺街交叉口。
这是一家地下农贸市场,名叫“中南农贸市场”。截至目前,他已经投进去1156万元。
半年的漫长筹备期中,他先后到杭州、武汉、北京、上海四地“取经”,所以这个农贸市场集百家之所长。
这个农贸市场超过了4000平方米,硬件高大上,装有中央空调、新风系统、休息区、大理石台子、电梯,“给人的感觉是,逛农贸市场像逛商场。”
它创造了多个业界第一——郑州第一家启用屏幕导航的智慧市场,第一家设有净菜摊点的农贸市场。
河南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每家摊位都装有一个27英寸的大屏幕。这个屏幕会显示商家工商信息、菜品产地、菜价。“这里有一套菜肉可追溯系统,对产品从种植基地到销售终端进行全程追溯管理,等于说产品有了身份证。” 汪先涛说,这套产品花去了数十万元。
在武汉比较受欢迎的净菜系统也在这里落地。“学自武汉,目前是郑州市第一家。净菜被打包装好,年轻人买回去不用冲洗就可以下锅。比普通菜价格要高1~3倍。”
更为“智慧”的一点是线上下单、配送到家服务。汪先涛称,已经开通了微信公号的商城系统,并且在与跑腿公司谈合作,“年轻人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下单,我们负责配送到家。”
它辐射以十里铺社区、中南·海知音小区为主的半径2公里生活圈,惠及近20万人口。
它的意义远不止如此。郑州智慧市场建设开始于2015年11月份,当时“经八路农贸市场”以首家智慧市场身份问世,拉开了农贸市场智慧化大门。此次中南农贸市场开门纳客,将智慧农贸市场的触角伸向了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郑东新区。
现状 农贸市场拆得多建得少
单靠这一家农贸市场,还不能解决老王的买菜难、买菜贵问题。
在郑州市嵩山路上班的老王,每天下班买了菜提回通泰路附近的家是常态。一根葱要经过11公里的颠簸,才能到家。
这便是郑州面临的尴尬现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与之配套的农贸市场却少之又少。
“郑东新区高楼一直在起,但是农贸市场的缺口非常大。按照15分钟生活圈计算,也就是说,步行一公里的距离,就要有一家农贸市场,等于说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得建一家农贸市场。”郑州市市场发展局东区管理处主任王艺珂说,“经济一直在发展,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农贸市场是个短板,建设档次不够,还停留在十年前的大棚式业态,还有不少占道市场,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市容环境。”
他称,郑州现存最早的一批农贸市场是民间投资,村里几个人合办,投资小,无管理,只追求利润,只满足周边居民,体现不了公益性,起不到平抑物价作用。
“最近十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城市的扩建等,农贸市场拆得多,建得非常少。特别是新建和改建小区,农贸市场的建设可以说是空白。”郑州市市场发展局市场管理处处长田建军说。
业内人士分析,供水、排水、通风、照明等设施陈旧,许多农贸市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老百姓买菜回来一身味、两脚泥,谈不上轻松购物。同时,农贸市场中的一些熟食摊位没有有效划分,蔬菜、禽蛋、鱼虾、瓜果等摊位混杂。”
观点 想打造一个标杆市场
事实上,一场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农贸市场的大手术已经在全市铺开。
早在今年7月份,郑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提升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郑州市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对现有农贸市场进行提升改造。
同时,“达到1万人的居住小区必须设置菜市场一处,建筑面积按1000平方米/万人配建。新建农贸市场建筑面积一般不应小于2000平方米,每处农贸市场的规模宜为2000~3000平方米。”
“主要分两块,一个是对现有的落后农贸市场进行提档改造,二是要求超过1万人的新建小区必须配建一处菜市场。” 田建军解释称。
“农贸市场建设以政府支持为主,也要体现公益性。”田建军说,“市场要开辟专门区域,供农户免费进场销售自产农产品。”
“作为商人,靠农贸市场收租金,回报率低而且漫长。现在该赚的钱都赚了,我们想干一些良心事,想打造一个标杆市场。”汪先涛称,市场里设有免费摊位,解决市民买菜难、买菜贵问题。
外省做法 农贸市场能当旅游景点
省外其他特色农贸市场充满新意。
位于温州龙湾永中郑宅村的郑宅农贸市场,竟然能当旅游景点。其周边有丰富旅游资源,市场内设置特产售卖区,到附近游玩的游客,可以带特产回家。
温州的状元农贸市场,在摊位上设置有“智能秤”,能直接显示价格、重量,摊主那边一称,顾客这边用支付宝一扫即可付款。
杭州万寿亭农贸市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嫁接电商,开启网上买菜时代。具体模式是, 市场方直接将商贩的货品“移”入手机,用户扫描市场方的微信二维码后,填写送货地址、联系电话完成注册。这样的菜市场更多专注于解决附近的“一公里生活圈”,配送也较快,只要一个小时。
昆明农贸市场的亮点在于“标准化”,也就是说,市场的产品使用了一个“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商户统一配发了溯源电子秤,付款后溯源电子秤将打印出一张小票,每张票上都有一个追溯号码,登录商务部门的终端查询平台,就可查到菜品产地、生产日期、销售商等信息。
扬州瘦西湖农贸市场的亮点是“五星级待遇”。市场内有扶梯、专门提供咨询服务的导购台以及干净整洁的环境,市民买菜像在逛商场超市。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