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如今使用手机微信、支付宝等转账或消费已是再平常不过了,由于一些人在更换手机号码后,忘了解除原手机号码的绑定业务并及时销号,给了不法分子一次诈骗机会。昨天,记者从泰顺与永嘉两地警方获悉,近日就曾接到类似的报警。
妻子微信遭人冒用
丈夫受骗交出密码
昨天,泰顺警方透露,11月20日下午5时许,泰顺县罗阳镇人卢某(化名)收到妻子(李某)微信发来的消息,称自己忘了微信支付密码,向卢某索要密码。卢某没有怀疑就告诉了对方,随后妻子的银行账户里被转走6000元。
事后,卢某问起妻子这笔钱的去处时,才知道妻子根本没有拿过这笔钱,随即就报了警。
卢某的妻子李某有些想不通,她说自己一直很小心,从没把微信的账号密码告诉外人,也没点开过任何木马链接,自己的微信怎么会被他人盗用?办案民警告诉她后,她才恍然大悟。
原来,四五年前,李某购买了一个手机号码,并用这个号码注册微信号。之后,李某因为生意受挫,更换了新的手机号码重新开始,但仍然继续使用原来手机号码注册的微信号,原先的手机号码则没继续用。
一段时间后,李某逐渐忘了旧号码的事,不但没去注销,也没将微信号的手机号码解绑。后来,这个手机号码因长期欠费无人使用,被通信公司收回后,转卖给他人。
而对方购买该手机号码后,通过“短信验证找回密码”的方式,登陆了卢某妻子的微信号。并从卢某处骗得支付密码,分两次转走6000元钱。
目前,刑侦大队已立案,案件正进一步侦办中。
“新机主”注册支付宝
里面竟有上万余额
比起卢某夫妇,在永嘉瓯北做汽修工作的小张要幸运得多。
23岁的小张是河南人,有点理财意识的小张,把自己存下的1.3万元放在支付宝的余额宝里。12月4日,他发现手机支付宝无法使用。“几个月的工资会不会就这样没了?”小张一时不知所措。
没过多久,他接到永嘉警方的电话,让他到瓯北派出所一趟。到了派出所,他遇到了小王。
原来,小张的支付宝跟他原来的旧手机号码绑定,换新手机号码后既没解绑支付宝也没注销旧号码。他原来的手机号码最近被来瓯北当保安的小王买走,他也用这个号码注册支付宝账号,选择“短信验证”的方式注册,输入短信验证码后,直接登录了支付宝账号。
“我打开账户一看,里面有1万多元呢!”小王第一时间选择报警。
“从慌到喜,我都不知所措了,这个社会真的好心人多。”面对失而复得的1.3万元,小张激动地说。
注销旧手机号码前
先解除原先的绑定
上述案例都集中在“二次放号”的问题上。记者从移动官网上看到一段对“二次放号”的解释:
由于号码资源的有限性,通信行业普遍存在二次放号的现象,即在用户所使用的电话号码停用之后,运营商将其收回,在保留一段时间后可重新发放给新用户使用。按照我国现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已注销的手机号码冻结90天以上,便可重新发放使用。
-律师说法
浙江九州大众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温正搭律师认为
本案中涉嫌诈骗嫌疑人利用微信,骗取支付密码,涉嫌构成诈骗罪。
关于通信运营商将手机号二次投放市场,导致原主人财产受损是否承担相应责任。
首先,根据《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码号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码号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对于用户弃用原号码或未按规定交纳电信费用如双方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约定处理。没有合同特别约定,根据《电信条例》35条规定:对超过收费约定期限30日仍不交纳电信费用的电信用户,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暂停向其提供电信服务。电信用户在电信业务经营者暂停服务60日内仍未补交电信费用和违约金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终止提供服务,并可以依法追缴欠费和违约金。因此,电信业务经营者对长时间未按交纳电信费用的号码进行二次出售没有违法相关法律规定。
其次,手机号在使用过程中绑定相应的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各种账户信息,一般是使用者自己添加留存,无需和电信运营商另行协议,一般情况下电信运营商查不到这些第三方信息的,只能清除原手机号开通的各种短信、彩铃等业务。
综上,电信运营商依法回收号码二次出售的情况下,造成原使用人自行绑定的相应支付宝、微信账户内财产受损失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
提醒用户,在更换或者注销已绑定过的手机号,原有的绑定并不会因此而消除。所以,在注销号码时应及时申请解除绑定服务,确保个人隐私、银行账户的安全,防止被犯罪分子利用造成财产损失。
注销手机号码应解绑哪些业务
1.U盾、网银、手机银行、短信通知等银行卡业务;
2.证券、基金账户的各项关联业务;
3.淘宝、微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团购网站;
4.微信、微博、QQ等服务的关联电话。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叶雄伟通讯员宋胜伟庄徐陈笑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箱厂家 http://3683.bidadk.com/